端午节必吃的9种食物
1. 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起源于公元前340年。 面对亡国之痛,爱国诗人屈原于5月5日投江自尽。渔民和岸边百姓纷纷来到江边打捞鱼类。 当时,人们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吃掉他的尸体。 人们把大米和鸡蛋装在竹筒里,扔进河里。 一些医生还把雄黄酒倒入河中,以眩晕龙和水兽,使屈原大夫免受伤害。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到河边丢粽子、划龙船。 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 鳗鱼
端午节不仅是吃粽子的时节,也是一年中鳗鱼肉质最嫩、营养最丰富的时候,故有“端午鳗鱼赛人参”之说。 黄鳝因其质地柔软、无刺,一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淡水水产。 尤其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营养补充品。 黄鳝性温,味甘。 入肝、脾、肾经,具有补气、养血化痰、温阳益脾、固精止血、祛风通络的功能。
不过,我们需要提醒您的是,鳗鱼一定要立即宰杀并煮熟。 鳗鱼体内含有大量的组氨酸。 鳗鱼体内的组氨酸死后会转化为有毒物质,所以鳗鱼必须生处理。 将鳗鱼用沸水焯一下,可以洗掉外层粘膜,煮好的汤可以减少腥味。
3. 做蛋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这一天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香糕。 大糕是一种用长柄木锤将艾草和糯米放入用一根原木雕刻而成的大木槽中制成的年糕。 这种食物很有民族特色,可以增添节日气氛。
先将大米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上锅蒸熟。 将蒸好的米饭放入木槽或石槽中,用木槌反复敲打。 通常是两个人面对面站在槽边,互相交替捶打,或者一个人捶打,另一个人翻动下面的面团,将其捶打均匀。 这样,一个香甜细腻、有嚼劲的蛋糕就完成了。
4、鸭蛋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之外,还有避五毒的意思,因为传说中的五毒怪会在端午节期间为害人间。 这五毒妖分别是蛇、蜈蚣、蜘蛛、壁虎、蝎子。 民间用五种红色蔬菜来象征。 吃这些蔬菜时,五毒之血会吓跑五毒怪,也就是吃五红,即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这五毒红,可以辟邪避暑。
与五红类似,江南民间也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 五黄是指鳗鱼、黄鱼、黄瓜、咸鸭蛋、雄黄酒。 无论是五红还是五黄,都含有鸭蛋,所以端午节吃鸭蛋可以辟邪解暑。
5.艾沫沫
很多地方端午节时用发酵米粉或面粉加艾草蒸馒头。 艾条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能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因此,在古代,端午节期间,无论是吃还是用,治病祛瘟都离不开艾条。
6.茶叶蛋
江西省南昌地区,端午节吃煮茶叶蛋和咸蛋。 鸡蛋包括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被涂成红色,装在彩色网袋里,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吉祥如意、平安。
7、大蒜鸡蛋
在河南、浙江等省农村,端午节,家庭主妇们起得很早,煮提前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为家人做早餐。 有的地方在煮大蒜、鸡蛋时加几片艾叶。 早餐吃大蒜、鸡蛋、炸馒头。 这种吃法据说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
8. 剑队
在福建晋江,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红薯粉等配料调成稠糊状,然后在锅里炸成大块。 相传古时候,端午节前正是闽南的雨季,雨一直下个不停。 人们说,上帝打穿了一个洞,想要“修复天空”。 端午节吃完“煎堆”,雨停了,人们都说天修好了。 这种饮食习俗由此而来。
9、米酒
《清嘉录》记载:“将雄黄粉、蒲根刨花研细,与酒同服,名雄黄酒。” 也就是说,雄黄酒是用白酒和雄黄勾兑而成的。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饮料这么出名呢? 这大概与白娘娘和许仙的故事有关。 白娘娘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露出了原来的蛇身。 因此,人们大概认为蛇、蝎子、蜈蚣等毒虫可以用雄黄酒解毒,端午节喝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
但现代人发现雄黄酒中含有砷这种剧毒物质,所以基本上不再喝雄黄酒了。 不过,由于雄黄有抗菌、解毒、除湿的功效,所以在端午节,有的人会以雄黄为主料,加入当归、薰衣草等香料制成香包,有的还会制作雄黄熏条。 希望可以用来辟邪,防止虫蛇的伤害。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