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勒巴古舞考察戈阿干

这套由纳西人完整保存下来的勒巴舞蹈,很可能是来自印度的古舞,它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先流传到藏族地区,最后在丽江塔城这样一个便于保存古文化的地方传承下来。

[摘要] 这种被纳西族完整保存下来的勒巴舞,很可能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古老舞蹈。 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首先传到了藏区,最后传到了丽江塔城这个容易保存古代舞蹈的地方。 文化从一个地方传承到另一个地方。 直到今天,印度仍然是宗教信仰最多的国家。 然而,由于九世纪后伊斯兰教的传入以及当地宗教佛教的消亡,其与古代佛教和印度教文化同时产生的舞蹈,已经很难找到其完整的古代面貌了。 。 如果这个想法合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在纳西族保存下来的这套完整的勒巴舞中,人们仍然可以窥见印度文化中一些相对完整的古代风格。

纳西族勒巴古舞调查

戈甘

纳西族东巴族保存下来、传承下来的东巴舞谱和东巴舞,早年就为国内外舞蹈界所熟知。 近年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塔城镇等地保存下来、由纳西族民间艺人传承的另一套勒巴舞开始享誉省内外,引起人们的关注。 早年有人对这种舞蹈进行过一些研究,并将其描述为藏族舞蹈。 1995年上半年,笔者应丽江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前往家乡参加《东巴舞乐谱与舞蹈》等东巴文化信息片的拍摄,并具体负责撰写文章。 这期间,他经常听说热巴舞和舞。 东巴舞是纳西族保存下来的又一珍贵的舞蹈文化遗产。 在四个月的拍摄期间,除了有舞蹈乐谱的东巴舞外,笔者还有机会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场景中亲眼目睹了勒巴舞,并有时间结识了现在的勒巴舞接班人李文一和李文贤。 (两兄弟))何文光、何学忠等纳西族村民向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东巴舞乐谱与舞蹈》等专题片拍摄完成后,我有机会与丽江县文化局老局长、文笔先生一起到乐巴舞传播的城乡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 结果,我对整个舞蹈及其文化含义有了更好的了解。 现在我们来谈谈纳西热巴舞的保存和传播区域、热巴舞队及其继承的古老习俗、热巴舞中包含的许多舞蹈、热巴舞与东巴舞、热巴舞与藏传佛教-伽玛舞的历史渊源。下面结合笔者的一些思考,对噶举派和勒巴舞独特的文化价值进行总结。

一、纳西热巴舞的传播地区

这种古老的舞蹈主要保存和流传于以下地区: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塔城镇乡除洛古藏族行政村外的所有纳西族村落;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聚甸乡横土、大白莲、古渡等纳西族村落;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甸东纳西村;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乡(与丽江县塔城乡相连)的所有纳西族村庄(全乡还有六个藏族村庄,后来有两个村庄也开始跳这种舞蹈);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上江纳西村(与丽江县塔城乡隔金沙江)。

上述保护区位于滇西北金沙江峡谷。 是纳藏族混居区,与丽江、维西、德钦、中甸四县接壤。 旧时这里交通封闭,与外界隔着高山深谷。 从塔城镇步行到丽江县城需要五六天的时间。 直到今天,许多村庄仍然没有通公路。 由于地处偏僻,这里的传统文化还比较完整,很少有被现代外来文化冲击所取代的迹象。

观察勒巴舞流传的地区,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令人深思:以前有人把这种舞蹈描述为藏族民间舞蹈,但偏偏在这个纳西族和藏族杂居的地区,却是纳西族人把这种舞蹈说成是藏族民间舞蹈。这种舞蹈世代相传。 非藏族人。 例如,丽江县塔城乡的纳西族村寨都有跳这种舞的传统仪式,但该乡唯一的洛古藏族行政村却从未跳过这种舞。 维西县塔城镇和中甸县上江地区的几个藏族村寨正在跳着勒巴舞。 不过,据当地藏族群众介绍,这些藏族村寨是后来才从纳西族那里学到这种舞蹈的。 如果勒巴舞是藏族舞蹈,为什么纳西族会保留或传授它? 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以后再研究原因。

2、乐巴舞队与古老习俗的传承

列巴舞队通常由​​一个自然村或相邻的几个自然村单独或联合组成。 一般情况下,每个舞蹈队每年只跳一次,而且时间选在春节前。 有时,当村里的人或动物发生疾病或其他灾难时,可以破例跳列巴舞。 在纳西族看来,这种舞蹈并不纯粹是为了好玩,而主要是用来招神镇妖,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舞蹈队有非常严格的组织形式。 有一个领舞,叫“蔡崩”。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舞蹈家,也是一位深受村民尊敬的人。 他和另外三位男领舞组成了固定的排名顺序,分别是坎明、阿拉贡金、牛巴丹松、多尼奥巴。 人们相信这四个人物代表着四位男神。 与男领舞相对应,女领舞也有四位象征女神的舞者。 他们是:、、 和 。 男女领舞者(男神、女神)身后,按照性别、身高依次排列。 人数和年龄不限。 有六七十多岁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小孩子,通常村里会跳舞的人都参加,常常出现一家三代人一起跳舞的动人场面。

舞厅选址在一户农民家里,有一个比较宽敞的住宅庭院。 跳舞前,要举行占卜活动,提前确定吉日。 也禁止要求当年的生肖与户主的生肖相冲(同轮)。

有一个叫“念霸”的人,负责舞蹈活动。 他在跳舞前负责以下工作: 1.准备柴火(旧柴火是禁忌); 2、为舞蹈队筹集大米和肉类; 3、舞蹈队出面邀请村民一起吃饭。

舞池设在主人家的露台上。 顶上竖立两棵象征神树的松树,称“张塘子”,又名“库什托兹”。 树前摆上供桌,点香,点灯。 树上悬挂着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创始人噶玛巴的经卷,以及该派尊崇的其他神、菩萨像。 也可悬挂佛像或观音像。 天井正中还烧着一堆青香(仙香),上面有松毛、杜鹃枝。 到了起飞的时候,人们时不时地把米或炒面扔到火上,以表示对神明的敬意。

舞会正式开始前,一名戴着恐怖面具、做出怪异搞笑动作的男子出来平息气氛,维持舞池秩序。 这个人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阿兹莱”,也叫“尤格·艾兹莱”。 “九格”指的是印度(纳西东巴族称其为“九瑙”,也指印度或比印度更偏远的地方)。 纳西族有将这个人物打扮成印度人的习惯。

舞者的服装具有明显的藏族风味:男子身穿白色毛衣,身穿深红色长袍,头戴红色毛线包裹的毡帽,肩上系着两朵大彩花,脚穿长皮靴;男子身穿白色毛衣,身穿深红色长袍,头戴红羊毛毡帽,肩上系两朵大花,脚穿长皮靴;男子身穿白色毛衣,身穿深红色长袍,头戴红羊毛毡帽,肩上系两朵大彩花,脚穿长皮靴。 妇女穿的普普背心,系着“牛肋骨”,头上缠着五彩毛线,背后系一朵大彩花。

主要道具是皮鼓:男子用短柄摇动鼓;男子用短柄摇动鼓。 妇女使用长柄“勒巴鼓”,用弯曲的鼓槌击打鼓头。 该男子左手还握着一条“白色牦牛尾巴”。

3. 勒巴舞包含多种舞蹈

艾兹莱维持舞厅秩序后,聚集在门口的舞者们开始唱起赞美神灵、迎接神灵的歌词。 然后领舞开始敲鼓。 大家一边唱歌,一边轻快地跳舞,打着节奏。 激动人心的鼓点一一出现。 接下来,您可以根据节目跳以下舞蹈套路:

1.崇吉翠——走象舞。

2.龙吉彩——舞龙。 这条龙就像“巴格赫里尼”,向四面八方舞动。

3、拉彩虎舞。 民间有句俗话“拉菜菜阿妹”,意思是“虎舞为万舞之母”,所以列巴舞各舞蹈套路的交汇处常常穿插虎舞的舞步。 。

4. – 鹰舞

5. 巴仔-青蛙舞

6、拉查佩达——虎舞步跳亚麻编织舞

7.秀曲彩-大鹏神鸟舞。

8.猫英才——金孔雀舞。

9. 串菜-白马鹿舞。

10、板菜——牦牛舞。

11、阮彩——马舞。

12.吉蒙兹在水中跳舞。

13.耶律传吐彩——抬腿(两次)和走步(六步)舞蹈。 抬起双腿两次,然后后退六步。

14.这个季节将被浪费——喜鹊飞舞。

15.氆氇贡茶——扭动臀部跳舞。

16. ——斗鸡舞。

17. Cai – 狮尾舞。

18.耶律桑吐菜——抬腿(两次)、行走(七步)、跳舞。 抬起双腿两次,然后后退七步。

19. 玛尼拉彩——“六字真言”舞蹈。

20、耶律鼓图才——抬腿(两次)、走步(九步)跳舞。

21.大鼓果拉菜——敲击鼓励。

22.班莱肯索说——飞脚搓脚舞。

23.的舞蹈——狮子尾巴舞。

24.冷感子菜——乌鸦舞。

25 东巴菜——舞蹈 东巴舞(包括东巴二路舞、三路舞、四路舞、六路舞)。

26.张章才(易智才)——新泽西舞(新麻花舞)。

27. ——分裂舞(根据虎舞步码分开舞队队形)

28、阿拉古金子——第二男领舞独唱独舞(大家就地休息喘口气)。

29.阿拉古今篇-第二位男领舞让一个男孩骑在他的脖子上继续独舞。

30、崩帕堆单彩——钻连杆舞。 用连枷搭建一个框架并跳猴滚舞。

31. – 跳舞来崇拜太阳(也崇拜月亮和星星)。

32.蒲老不彩——送别神灵的舞蹈。

以上三十二个舞蹈的名称,除第十九个和第三十一个为藏语外,其余均为纳西语。 整个舞蹈大约需要十个小时才能完成。 人们通常在当天晚饭后开始跳舞,到第二天黎明时停止。

在整个勒巴舞过程中,跳完一个或几个激烈的套路后,舞者需要喘口气,踏上更轻快、轻松的舞步,并以固定的旋律哼唱一首迎神诗句。 整个舞厅里迎的神(菩萨)相当多。 这些神的名字都是藏文,比如:

一、土谷总督智敦巴(又名总督智冲);

2. 法兰绒;

3.草洼吃步;

4、达乐桑绿色中布;

5. 鸣假清丽;

6.马场中次郎顿;

7. 米拉热巴省长;

8. 大巴达玉如能;

9. 帕敦丹索青巴(又称噶玛巴);

10.米纳尔巴赫布;

11.九泽布巴布;

12.杜赤伽玛尔巴;

13.卡杜鸟居玛(女)

14. 塞巴乌省长;

十五、总督石本忠。

上述诸神(菩萨)是按照舞池上问候、唱歌的程序排列的。 据说先后迎了上百位神灵,但这里只安排了一些重要的神灵。

4、黎巴舞、东巴舞

乐巴舞和东巴舞一样种类繁多,而且都有很多相似的舞蹈名称,如舞龙、舞象、舞虎、舞蛙、舞鹿、舞大鹏鸟、舞孔雀、舞牦牛等。 舞狮、舞马等,这两者也被记录在纳西象形文字中作为舞蹈乐谱(称为“彩纸”)。 目前,东巴舞乐谱(称《草梦》)还保存得比较完整,但乐巴《草梦》的原稿在文革期间丢失了。 据勒巴舞传承人李文宪介绍,勒巴“彩纸”有两本。 1962年,一位名叫何登志的东巴人抄写了一份,内容分为《彩志》(舞蹈规定)。 和“掌之”(伴唱规则,包括歌词)。 何登智在文革期间去世,享年七十多岁。 后来李文宪根据何登智的手稿翻译成中文。

此前有人认为勒巴舞和东巴舞属于同一类型的舞蹈,但经过反复比较,发现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首先,两者的基本动作不同。 尽管舞蹈名称相同,但舞蹈动作却有所不同。 其次,这两种舞蹈都可以被视为祭祀神的宗教舞蹈,但东巴舞只出现在祭坛上,而勒巴舞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特征,也可以被视为民间舞蹈; 第三,从文化内涵来看,东巴舞与藏族苯教文化有着明显的联系。 舞曲和舞蹈中出现的神灵都属于东巴族,勒巴舞显然与早期的藏传佛教文化有关。 整个舞蹈过程中,迎接的都是佛教菩萨。 公元七世纪左右,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后,苯教与佛教长期处于相互争斗、融合的复杂局面。 基于这一历史事实,东巴舞和勒巴舞也被纳西族保留和继承。 舞蹈自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从其整体面貌和内容来看,它们仍然属于两个不同的舞蹈类别。

5. 勒巴舞与藏传佛教

塔城纳西族认为,勒巴舞是噶玛巴来到丽江等地后才出现的。 过去,瓦那西人几乎都熟悉噶玛巴这个名字。 它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传承,称为噶举派。 早在1159年(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噶举派僧人都松钦巴就在拉萨西北约60公里的楚布建寺,弘法。 楚布噶玛巴”。该派活佛多次被元明两代皇帝封为“国师”、“太宝法王”等称号。明代以后,丽江出现了13座噶举派藏传佛教寺庙。西藏噶玛巴、青海格德寺四宝先后来到丽江,受到纳西族首领“穆天王”的热情接待。 “十三大寺”红教喇嘛寺。纳西族所谓的“红教”,就是指噶玛巴传承,噶玛巴传承已传承了十七代,直到现在的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中一个非常古老的教派,但是自从宗喀巴大师(1357-1419)进行宗教改革之后,格鲁派(黄教)的势力逐渐在西藏站稳脚跟,开始排挤这个古老的噶举教派。 -1682年),噶举派在西藏前后难以立足,大多退至藏东或滇西北。 元明时期,纳西族势力强大的首领穆氏始终对噶举派采取保护措施。 因此,该教派得以在纳西地区立足并长期流传。

据丽江县塔城乡龙巴村纳西族喇嘛噶玛却迪介绍,勒巴舞是由噶举派第七代噶玛巴后裔米拉开创的。 他还讲述了一个已成为神话的传说:米拉大师有一个弟子,名叫莱巴。 师徒俩生活艰苦,经常一起修行。 有一天,米拉为了考验弟子莱巴,测试他的修为,施展了咒语:天上突然降下了一场冰雹。 米拉立刻变成了一只蜜蜂,躲进了一个角里。 还没修炼到家的莱巴,无法改变,只能忍受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 为了躲避大冰雹,他不停地跳来跳去,表演各种奇怪的舞蹈。 就这样,为了避免灾难,吴乐巴从他这一代就出现在了世上。 但后来黄教(格鲁派)喇嘛无法接受这种舞蹈,就将其带到了云南纳西地区。

关于勒巴舞的起源,纳西族只能提供一些神话般的说法,但神话传说往往是历史现实的影子。 从整个舞蹈中艺人所招待的菩萨、念诵的内容以及噶举派藏传佛教在纳西地区悠久的历史来看,这种舞蹈应该与该教派有着历史和文化的联系。 而且它是真实且值得信赖的。

六、勒巴古舞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勒巴舞与噶举派有着历史渊源,但噶举派喇嘛寺里跳的舞蹈与纳西族跳的勒巴舞不同。 噶玛地初老人说:我们跳的舞蹈叫“巴草”(地初年轻时在寺院里经常跳这种舞蹈),也是噶玛巴传承下来的。 勒巴艺人与“巴草”喇嘛所要迎的神大体相同,但各自的舞蹈方式却有所不同。 他还说:书上记载,过去连东巴和喇嘛也没有分开过。 后来,他们就只是念各自的经,跳各自的舞蹈。 老人能流利地背诵噶玛巴第十七代后裔的名字,并介绍给每一代人。 他指出,前三代子孙分别称为知冲总督、迪洛巴、那鲁巴。 他们都是印度人,尚未将佛教传入西藏。 噶玛地初年轻时曾去过不少藏区,但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群众性勒巴舞场面。

此前,有人认为纳西族的热巴舞就是藏族的热巴舞。 两种舞蹈应该是有联系的,但藏族热巴舞早已成为少数流浪艺术家传承下来的舞蹈。 在整个藏区,像那斯勒巴舞这样舞名繁多、套路齐全、具有群众感染力的大型歌舞场面已经看不到了。 过去,藏族热巴舞蹈艺术家经常来到丽江县塔城乡等地。 塔城纳西族称其为“哈密热巴菜”,意为“乞丐跳的热巴舞”。 在塔城镇纳西族的记忆中,他们跳的热巴舞与他们跳的热巴舞不同。

无论是纳西族的勒巴舞、“巴草”和东巴舞,还是藏族的热巴舞和格东舞(迪庆藏族自治州归化寺保存有格东舞乐谱、舞蹈套路和纳西族舞蹈)。 喇嘛跳的“巴草”基本相同),一般是祭祀神的宗教舞蹈。 但由于有的保存在民间,有的仅限于寺院,又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保存和传承,才逐渐演变而来。 它从外观到内涵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舞种。 他们更古老的文化起源与古印度的宗教和舞蹈有着明显的文化联系。 在古代,宗教舞蹈在印度最为盛行,并长期形成了民族信仰和舞蹈。 这一习俗对西藏、云南、四川等藏传佛教保存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纵观勒巴舞的全貌,它不仅需要招募仍处于印度时代的神、菩萨,还需要扮演印度长相的“阿兹莱”角色。 同时,它所唱的曲调,据业力狄楚、李文义等人的记载,也带有一些印度音乐的余韵,由此不难看出它与古印度有着悠久的渊源。文化。 在包括藏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中,本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原始舞蹈与后期从其他地区传入的宗教舞蹈往往在风格和神韵上截然不同,比如纳西族东巴舞。舞蹈“霸草”与民间舞蹈“艾雷尔”、“紫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舞蹈风格。 只是勒巴舞的情况有所不同。 它不仅是一种祭祀神的舞蹈,而且已成为一种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世俗风味。 这一点与古印度的情况颇为相似。 由此,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这种被纳西族完整保存下来的勒巴舞很可能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古老舞蹈。 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首先传播到藏族地区,最后在丽江塔城这样便于保存古代文化的地方流传下来。 直到今天,印度仍然是宗教信仰最多的国家。 然而,由于九世纪后伊斯兰教的传入以及当地宗教佛教的消亡,其与古代佛教和印度教文化同时产生的舞蹈,已经很难找到其完整的古代面貌了。 。 如果这个想法合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在纳西族保存下来的这套完整的勒巴舞中,人们仍然可以窥见印度文化中一些相对完整的古代风格。 在此,鉴于笔者对古印度文化,尤其是其舞蹈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无法对两者进行更详细的比较,但综上所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种舞蹈文化保存并纳西族传承下来的完整而丰富的勒巴舞,不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东方文化独具特色的作品。

【作者简介】葛阿干,原名何崇仁,纳西族,1936年5月20日出生于丽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纳西学者。 出版有《戈阿加纳研究集》、《戈阿加纳选集》等多部学术专着和文学集。

执行主编 何志举 杨杰红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447.html

(0)
chanongchanong
上一篇 2024年2月3日
下一篇 2024年2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