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焦虑的人,都有一个不太健康的习惯

近几年身边焦虑的人越来越多,K哥工作这么多年,发现那些容易的焦虑的人,都有一个不太健康的习惯:过度思考。比如,事情往往还没开始做时,他们就已经陷入不安,畏首畏尾,害怕搞砸。再比如,在工作中,一些人一旦出现疏漏和错误,就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情绪低落,懊悔难过,完全失去了做事情该有的心态和节奏。凡此种种,说白了就是想得太多,放不过自己,最终徒增内耗,于事无补。如何摆脱这一状况,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几点心得:


01

不做“情绪回声”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费斯汀格法则,是说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换句话说,生活中的10%是我们难以掌控的,但另外的90%则是可以通过调节我们的情绪、心态,加以改变的。

情绪,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反应和心理表征之一,它可以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决定我们的行为,并塑造我们的人际关系。虽然,没人可以永远保持毫无波澜的心智状态,但我们还是要学会恰当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尤其要避免陷入”情绪回声”的漩涡。

“情绪回声”指的是一种情绪交互模式,即当一个人表达出某种情绪时,另一个人会下意识地做出与之相似的情绪反应,产生一种”回声”效果。比如,当旁边的人大声叫嚷的时候,你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很大声;当你交谈的对象开始生气时,你也开始变得很生气;当你周围的氛围很抑郁时,你可能也会感到忧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这种情绪反射式的回应,可以更好地确保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不变形、不被干扰。

阿里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就是情绪管理极为出色的大佬。他总是文质彬彬,面容温和,很少受事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即使在讨论重要事情时,马云和其他高管们都已经拉高分贝、面红耳赤时,他表达意见时依然可以做到和声细语,娓娓道来。有人曾问蔡崇信“过去这么多年,最让你难过的事情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你是问难过的事情,还是难处理的?好像没什么难过的事,倒是经历了一些难处理的事……”

拿破仑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得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要想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做情绪回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拥有“钝感力”

心思过于敏感细腻的人,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而钝感力则是一种“迟钝的心态”。可以有效的“隔离”外在情绪影响所带来的“应激反应”。从而让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脱敏”,避免沦为情绪的奴隶。

2、要建立正念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不断增加时 ,培养正念修养极为必要。比如,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更加清醒、平静的心智状态,不轻易被外部环境或内心波动所左右。

3、建立有效的情绪支持系统

如果情绪波动严重,甚至在崩溃边缘,我们可以从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中寻求支持和帮助。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02

提升认知,深度思考

从本质上讲,焦虑是一种基于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事件产生的负面情绪。当我们面临一个未知的情况或潜在的威胁时,大脑会自动触发焦虑情绪,以作为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在现代社会中,过多过度的焦虑,不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会严重阻碍我们应对未知的能力。有效管理和化解这种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升认知

提升认知也就是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的能力和层次。当我们对某一领域有深度的理解时,我们就能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知的情况,从而减少焦虑。

比如,某一时期,有传闻说海盐很快不能吃了,老百姓以后买盐会很困难。这一消息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焦虑,很多人开始大量囤盐,很多超市里的盐被抢购一空。但如果你对中国的盐储量有一定认知,知道我国食盐来源是以井矿盐湖盐为主,海盐的占比只有10%,仅我国第一盐湖察尔汗盐湖的储量,就足够全国人民吃6000年时,自然就不难明白这样的消息有多不靠谱,也就不会焦虑、不会随之起舞了。

2、回归常识

回归常识,是指回到我们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来判断和处理问题。当我们回归常识时,我们就不会被一些虚无缥缈的想法所困扰,从而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

举个例子,有人视AI为洪水猛兽,认为这一技术的出现会让大家丢饭碗、没活路。真会这样吗?其实我们不需要多专业的知识,仅从常识层面就能知道答案,技术革命是第一次发生吗?汽车出现后,那些原来的马车夫真就坐以待毙被社会遗弃了吗?电商刚一出现时,不也是被夸大其词,说要摧毁社会经济吗,但后来的结果呢….

3、深度思考

王兴曾说过:大部分人为了拒绝深度思考可以做任何疲于奔命的事情。但如今社会,就算疲于奔命也不一定能让自己免于焦虑,反而可能让自己愈加焦虑。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深度思考,也要学会深度思考。心理学中的“脱困四问”,就是一种可以有效管理情绪的深度思考方式:

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强烈程度打几分?这一步是为了找出你正在经历的情绪类别,并评估这种情绪的强度。例如,经过评估“我现在的情绪是焦虑,大概有8分。”

Event:因为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步要求你客观真实地描述导致情绪产生的事件,不带情绪化语言。如果发现自己的表述有主观化倾向,可以返回第一步,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例如, 你在表达“我在做一个项目,总是没法按照自己的安排完成进度。”。

Target:我的初心是什么?我原本想要什么?这一步的目标是找到期望与结果之间的差距。例如,“我做这个项目第一希望有成长,不过现在成长不大。”。

Action:下一步,我准备怎么做?我能为此做些什么?这一步的目标是制定行动计划,以改变当前的情况。例如,“下一步,如果要有成长,我应该开始去做我认为有成长的另一个项目。”

通过深度思考,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情绪,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明确我们的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从而有效地管理并主宰我们的情绪。


03

多关注过程,而不只是关注结果

美国大作家爱默生说过:“生活的真谛是旅程,而不是目的地”。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只在乎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并常常因为结果患得患失,焦虑不安。佛家有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应该把视野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用更广阔的视角去认知问题的本质。

热门美剧《绝命毒师》中,男主化学老师“老白”的扮演者布莱恩·科兰斯顿,曾在自传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他演艺生涯早期,为了生活的更体面,一心想赚钱,为此疯狂地接广告、客串角色或者参加试演。但看似忙碌的生活,却常常让他陷入迷茫和焦虑,他总是担心自己像“备选队员”一样被抛弃,自己的事业也随时会停滞。这让他非常痛苦,即使不停的工作赚钱,也依然很抑郁。

直到一位精神导师建议他,多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才让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去试演不再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赚钱或者与别人竞争,而是要去付出一些东西;他参演一部戏,不再只是获得一份工作,而是去那里做好一份工作。就这样他开始注重过程、享受过程,而不是只对结果有过多的“妄想”。这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事业也越来越顺,并屡获大奖。

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乔·弗雷泽有句名言:“冠军不是拳击台上炮制出来的,他们只是在拳击台上得到认可罢了。” 与其畏果,不如求因,像“老白”一样多关注过程吧,因为过程本身就代表了结果。


04

用行动的确定性,对抗世界的不确定性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超前焦虑”(也被称为“透支焦虑”),是指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对不确定结果的事情,抱有强烈的焦虑心态。比如公司业务一不景气,就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裁员;年纪一过30岁,就天天担心自己的中年危机,等等。其实这种焦虑,除了带来精神内耗外,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用行动的确定性,对抗世界的不确定性,才是正解和王道。

金融巨擘摩根斯坦利公司,很早就意识到它所在的世贸中心大楼存在设计上的安全隐患,但并没有因此心神不定,惶恐不安。而是转化为应对的行动,经常组织员工进行逃生演练。后来在9-11世贸中心遇袭事件中,整栋大楼伤亡人数众多,但摩根斯坦利只有7名员工丧生。

K哥在进入30岁以后,也为职场“中年危机”焦虑过,但我并没有一味地沉溺在焦虑中,而是“起而行之”,做了两件事,一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圈子,念了MBA;二是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第二曲线”,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自媒体。后来,这两者都对事业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也彻底化解了我原本担心的“中年危机”。

美国著名演说家埃克哈特·托利有句名言:“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这个世界也许并没什么真正值得我们“焦虑”的,一天24小时,86400秒,但凡在你烦恼的事情上多焦虑一秒,你思考应对的时间、展开行动的时间就少一秒。戒掉隐形的坏习惯,让自己远离焦虑,才是健康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4441.html

(0)
chanongchanong
上一篇 2024年6月26日
下一篇 2024年6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