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节的由来是人们放鞭炮驱赶一种叫“年”的怪物。 因此,过春节也称为“过年”,春节也称为“除夕”。
这究竟是春节的真正来历,还是后人的牵强,不得而知。 但即便是真的,丽江纳西族赶走的也不是“年兽”,而是一种叫做“热”的鬼魂。
丽江纳西族的祖先赶走了“热美”,生下了“沃热热”
远古时期,丽江大地上,夜幕降临,月黑风高。 万物的声音千奇百怪,回响在茫茫的原始森林里,萦绕在繁衍生息于此的纳西族先民的心头。 羊群不安地叫着,眼神里充满了恐惧。 森林里燃起了一大堆篝火,温暖而明亮。 人们唱着奇怪的曲调,模仿着兽步跳舞。 火光拉长了影子,与风混合,张开牙齿和爪子,吓坏了森林里的妖魔鬼怪……
正如宣科先生在震惊世界乐坛的精彩文章《音乐源于恐惧》中所言,为了驱逐对自然和死亡的恐惧,纳西族先民逐渐形成了一种古老的乐舞形式——热梅翠,成为深受人们喜爱。 部落。
据东巴古籍相关记载,“热美”是一种兼具善恶属性的鬼魂或精灵。 由于其邪恶的本性,它专门吸食死者的灵魂。 它是恶魔,必须被驱除; 只有它的善良本性才能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福祉。 作为神,请为之祈祷。 “艉”是“跳跃”的意思。 纳西族尊重灵魂,因此“热美翠”原本是一种用于保护死者灵魂、祈求子孙后代的丧葬仪式音乐和舞蹈。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民族音乐“活化石”
由于它只是在偏僻的乡村流传,并没有完全被所谓的正统音乐所同化,“热梅菜”就成为唯一保留着早期氏族社会形式的音乐和舞蹈。 时至今日,现存的《热梅菜》除了唱腔、歌词有所变化外,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形式。
《热梅菜》以其鲜明的原创性和独特性被誉为民族音乐的“活化石”。 2008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央视纪录片《倾听中国》大放异彩,让世界听到了纳西族的声音。
传承完全依靠口传心授,因禁忌而濒临消失。
“蔡若美”的音乐来自大自然,音色奇特,调式独特。 听起来像是纯粹的喊叫。 然而,这种魅力却有着不一样的震撼力。 因为它溶解在大自然中,所以完全是天然的,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它没有尺度、没有规则、无法注释,很难传承。 只能通过“口诵”的方式代代相传。 由于“热梅翠”丧葬祭祀乐舞的性质,只能在民间葬礼或东巴祭祀时跳。 或多或少都有禁忌,这让“热梅翠”的传承雪上加霜。
举办“蔡热美”丧葬习俗20年
时间刻画了历史。 曾经风靡丽江各地的“热美翠”,现在只有丽江少数地区保存完好,大东就是其中之一。
大东乡建新梅标古村“热梅菜”传承人何学强、何继华表示,祖上的东西不能丢,再辛苦、再累、再难,都要传承下去、延续下去。 20年前,何学强、何继华等人从村里长老手中接过这份工作,组织村民自愿翻山越岭,免费开展“火热而美丽”的殡葬活动。
“最初七八年,交通不方便,我们都是步行去别人家里跳舞。后来,我们逐渐得到了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情况也变得更加乐观。” 谈起传承过程中的遭遇,何学强轻描淡写地讲述着困难,但眼神中的坚毅,却折射出铭刻在纳西族骨子里的质朴和豁达。
近年来,“热梅菜”不再仅仅用于丧葬、祭祀,还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形式出现在舞台上,甚至走进了学校,成为教学课程。 正如它的初衷不仅是为了安慰心灵,也是为了祈福。
我爱看山时的白雪,我爱看雪时的白云。
唱白云之歌,献给云端之主。
云中君,我不在乎。
歌声飞过天空,引得明月挂在高树上。
骑马唱歌的快感一去不复返了,温柔的忧伤成了纳西族音乐中最重要的标志。 然而,对于经历过地震的丽江来说,灾难并不可怕,死亡并不悲伤。 乐观、豁达仍然是纳西族生活态度的主旋律。
丽江读书全媒体记者周曼琳实习记者陈帅飞杨丽娜编辑报道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