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续坤 农事回忆:插秧的辛苦与成就感

【乡土炊烟】手捏青苗种福田,

忙碌了一天,晚上确实有些疲惫,不过赶紧上床睡觉,却怎么也睡不好,恍惚间仿佛回到了熟悉的乡村,绿油油的田野。

也许是因为山川秀丽、泥土气息浓郁,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头戴竹笠、头戴斗笠,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但在所有的农活中,我总觉得插秧是最辛苦、最有收获的活,所以那些日子总是值得回忆、值得珍惜。

首先是播种,这自然是父亲的活儿。三月,虽然气温渐渐回升,但泥土还是冰冷刺骨。父亲只好脱掉鞋袜,把龟裂的双脚伸进土里。犁地、耙地、封地、修整后,他小心翼翼地从指缝间洒下虔诚的祈祷和绽放的希望,再均匀地盖上早已准备好的麦壳、锯末或草灰。最后,他郑重地叮嘱我们兄弟三人:没事就去田里站岗,记得时刻保持警惕。当时正是稻种短缺的季节,播下的稻种是鸟儿们争相吃到的美味佳肴。站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鸟儿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偷食。

柔软的草木和平坦的莎草,温暖的阳光和桑麻,栽种整齐的稻苗在父亲的精心呵护下日渐茁壮。每当谷雨初来,一声粗犷的喊声便会打破村落的宁静,然后男女老少便会光着脚从屋里走出来,有说有笑地在村外快乐地装点着大地的版图。而我,自然也不甘落后,也开始在如镜的稻田里虔诚地弯下腰,从左到右栽六棵树,再从右到左栽六棵树,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有时还不忘炫耀背诵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农夫抛秧妇人接,幼童拔秧老童插。帽为盔雨衣铠,雨水从头淋到肩。唤他歇饭,低头弯腰不答。秧根不扎,栽不齐,只得照看鹅鸭。”

其实插秧很有讲究,要求插秧者腰部深深弯,臀部翘起,左手不能放在大腿上,只能退后一步才能向前,要求秧苗插得均匀整齐,一横一竖。由于每家田地大小形状不一,为了能整齐地插秧,父亲会事先准备好两根大小合适的竹竿和几米长的绳子,在垄的两端以一定的距离固定好。然后我们兄弟三人开始沿着长绳插秧,这叫“走一趟”。“走一趟”至少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一趟后,再继续第二趟。用不了多久,整个稻田就会有规律地分成几个长段,每一段都是插秧者的“舞台”,等待他们充分发挥才华。 走一趟,站起来,极目远眺。一道道绿色的笔直线条被春风吹拂,诗情画意尽显。同时,感觉自己一下子成了绘画大师,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时,由于我太贪玩,插秧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我常常插了几行就觉得腰酸背痛,根本找不到休息的理由,只好硬着头皮,歪歪扭扭地慢慢往后移。父亲对我总是很严格,他一直盯着我,如果我插错了,他会大声呵斥我,然后耐心地纠正我。同时,他还教给我插秧的口诀:“四横六退”。意思是每行插六株,株距四寸;退后六寸,再插下一行。他反复地这样教导我很多次,直到我能手脚并用,眼观六路,直到那一捧绿油油的秧苗在我手中自由地舞动起来。

旅程结束,我站起身,看着眼前起伏的大海和那片绿色的希望,心里真的清爽又舒服,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现在面对着白色的稿纸,填满每一格,我总有一种插秧的感觉。

如今,传统的插秧方式已经被自动化机械取代,很难再看到“手捧青苗种福田,低头看水中天。六识清净方能长稻,后退其实也是前进”的场景。但我觉得,还是应该赶回生我养我的乡村,在漆黑的泥土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把自己好好种下去——因为我是农民的后代,我的根永远在农村。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4140.html

(0)
chanongchanong
上一篇 2024年6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6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