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蒙古语,意为堆或鼓,是蒙古族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一般设在高山或丘陵上,是用石块砌成的圆锥形实心塔,上插长杆,杆头扎有兽毛角和经布条,四面有焚烧柏香的垫石。敖包旁还插有树枝,内供全羊、马奶、酥油、乳酪等。祭祀时,古代由萨满击鼓念咒,膜拜祈祷;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吟诵赞歌、诵经。牧民们都绕着敖包转一圈,由左向右转三圈,祈求神灵保佑。 蒙古族牧民秉承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认为高大雄伟的山脉是通往天堂的道路,山也是神灵幻想居住的地方,因此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达对山脉的崇拜和对神的祈祷。
祭敖包: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祭敖包。敖包又称“鄂博”,意为土堆,即人工堆起的一堆石头和泥土。蒙古族过去认为天地是人类生存的源泉,对其特别崇拜。由于没有天地诸神的偶像,人们就堆起敖包作为象征,敖包也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诸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在蒙古真地区多为农历七月十三日。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上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上彩色布条,旗上写上经文。 祭祀仪式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血祭是把宰杀好的牛羊放在敖包前祭祀,人们认为牛羊是天地赐予的礼物,只有祭祀牛羊才能报答天地的恩惠。酒祭是把鲜牛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生起火堆,把煮好的牛羊肉丸子、肉丸子扔进去,人们向火堆磕头。玉祭是古人用自己最心爱的玉石作为祭品。这些祭祀方式都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赐予人们平安幸福。
蒙古族有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多种传统祭祀活动,其中祭敖包是最主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拜自然的表现之一。锡林郭勒盟是我国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
“敖包”为蒙古语音译,又称“鄂博”、“脑包”、“堆”、“石堆”、“鼓包”等,汉语意思为“堆”。敖包用石块或土垒砌而成,多建于丘陵之巅,一般呈圆形,顶插柳枝,形似烽火台。《中国风俗志卷九》云:“敖包处处……形似圆形,顶上插方形蒙古旗,上下埋方形哈达、五种粮食、银币若干。每年必须祭祀一次。”
在牧民心目中,敖包象征着神的地位,代代相传。过去内蒙古各盟、旗、苏木、寺院都有自己的公敖包,富裕人家也建私敖包。每座敖包都有自己的名字。阮奎生《蒙古吉林风俗》中说:“以石堆砌如山墓,悬绸以祈,植树以庆功,谓之‘敖包’,无人敢违犯。”敖包在蒙古族牧民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最初,敖包都是部落所建,每当人们远行,便会下马拜祭敖包,祈求所到之处平安,并在上路前,往敖包里放几块石头或一把泥土。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的传播,清朝时,部落就有了每年举行敖包祭拜会的习俗,祭拜时间一般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
1. 起源
蒙古族祭敖包的习俗历史悠久,祭祀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实存在着一位至高无上的神,那就是“长天”,蒙古人赋予它巨大的神力。《元史》卷七十二记载了祭天的习俗:“元朝兴起于漠北,有祭天之礼,衣冠简朴,祭器纯净,帝后亲近神明,外戚辅祭,意义深远古朴,报答本源、回归本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不是被迫的。”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中,天地是一体的,他们认为天给人以生命,地给人以形态。 因此,他们尊天为“慈父”,尊地为“慈母”,崇拜山川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神灵所主宰。蒙古族因为把万物都当作神灵来崇拜,所以他们也崇拜山川河流和土地的其他部分或主宰这些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又可分为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种个别的圣地就叫敖包。所以,祭敖包不只是祭天或祭地,祭敖包就是祭祀各种神灵,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地盘上修建的,源于氏族社会,有祭祀祖先留下的土地和山河的意义,因此是祖籍的象征。蒙古语的姓氏一词,即源于敖包一词。内蒙古乌审旗哈德恒、艾古尔金、赫勒得、察哈尔等氏族所祭祀的敖包,是以乌审旗十三个氏族的名义祭祀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象征,是旗徽的变形。
关于敖包的由来,还有一说。上古时期,辽阔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连,方向难分,道路难确认,边界易模糊,人们便想出了用石头堆砌成的标志。敖包,原指用石块或泥土堆砌成的一堆石块或土块,用以标记游牧民族和道路的交界处。如《清会典》记载:蒙古“游牧民族会合之处,无山川为标,以石块堆砌成记号,谓之敖包”。后来,它逐渐被看作是神灵的居所,被当作祭祀和供奉的对象。因此,原来的界碑、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护寨神等神灵的场所,可根据需要修建。
敖包所祭祀的神灵,最初是自然界的神灵,后来又包括了祖先的神灵。总之,敖包成了神灵居住的地方。敖包成了某个氏族、某个苏木、某个地区的守护神。方观承《军杂记》云:“高耸的山岭上,有一块堆石,堆成一个土丘,名叫敖包,相传是神灵居住的地方……”纪昀《乌鲁木齐杂记》云:“敖包,是一堆碎石,用来祭祀神灵……”所以敖包是人们祭拜的圣地。
2. 图例
敖包祭祀的起源,目前尚无证据证明。不过,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蒙古牧民过着游牧狩猎生活。人们一直实行天葬,尸体被放在木制的“勒勒车”上,在草原上漫无目的地行驶,每当尸体落下,就露天掩埋。牧民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会到亲人的埋葬地去吊唁。但茫茫草原上哪里找得到埋葬地呢?于是,对自然和动物更加了解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埋葬亲人时带上一头骆驼,在埋葬地放一些骆驼的血。第二年,他们再带上骆驼的妈妈或两岁的骆驼,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搜寻。如果发现母骆驼或骆驼在某个地方不肯前进或哭泣,那就是亲人的埋葬地。 这时,牧民们会堆起几块石头或捧起几把土来祭拜亲人,祈求亲人的庇佑。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就形成了敖包。同时,敖包祭祀的形式和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形成了今天的“敖包祭祀会”。
3. 主要形式
祭祀敖包是蒙古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仪式之一,也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最热烈、最普遍的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二、十三是牧民祭祀敖包的日子。
敖包通常建在地势较高的山丘上,多用石块堆砌而成,也有用柳枝垒砌,内填沙土的,一般为圆形或有穹顶状的方形基座,上插数根旗杆或枝条,上挂各种彩色经幡或绸带。有的用来放置粮食,有的用来安放弓箭,有的用来安葬佛像。敖包大小、数量不一,一般为单体,也有7座或13座敖包群并列而成,中间的主敖包比两边(或四周)的敖包大。敖包建好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到这里祭拜,祈求人畜兴旺。
由于不同地区蒙古族牧民风俗习惯不同,祭祀敖包的形式也各有不同。一般在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有的地方在七八月间举行。此时正是草水丰沛、牛羊膘肥体壮的季节。有的旗或苏木单独祭祀,有的苏木与旗共同祭祀。祭祀十分隆重、热烈。几十里、几百里的牧民,会乘着马车、骑马,或坐汽车、拖拉机,带着哈达、全羊肉、奶酒、奶制品等来到敖包前。有条件的地方,还会请喇嘛穿袈裟戴上帽子,结成阵法,焚香、点火、念经。
首先,要敬献哈达和供品,然后由喇嘛诵经祈祷,全体人员跪拜。接着,要给敖包添石或用柳枝修补,并挂上新的经幡、五色绸带等。最后,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从左到右绕敖包三圈,祈求人畜平安、兴旺发达,并将自己带来的牛奶、酒、奶油、点心、方糖等供品撒向敖包,然后在敖包前叩头,将自己带来的石块添在敖包上,并用柳枝、哈达、彩旗等装饰敖包。
祭祀仪式结束后,进行赛马、射箭、投布卢、摔跤、唱歌、跳舞等传统文体活动。一些青年男女偷偷溜出人群,徒步出游,谈情说爱,相约再相聚,这就是所谓的“敖包会”。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