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中的斗茶:以和为贵的古人到底在斗什么?

斗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娱乐方式,更是一项项文化民风民俗。

本文约6200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前段时间,我们在《锦绣未尽之梦》中看到了宋代“斗茶”的场景,让很多观众获益良多——原来,除了喝茶,还可以斗茶。

电视剧、电影里的“赛茶”。来源:电视剧《红楼梦》截图。

“争”是什么?古人讲究“和”,争什么?

“斗”的具体含义,从甲骨文“斗”中可知。《说文解字》曾解释:“斗,两军对峙,身后置棍,如打斗之状。”“斗”形似两人打斗,有“打斗”之意,也可引申为“战斗”之意。《唐宋词百科辞典》解释,“斗”既是一种“竞赛”和“争胜”,也是一种“玩”和“乐”。以乐为目的的游戏“斗戏”,就有这两层含义。

“鬥”字的甲骨文。出处:《甲骨文集》

斗戏,又称格斗游戏,是中国古代民间消遣、竞技的重要内容。自春秋战国以来,斗戏经久不衰,既是权贵阶层解闷、炫富、取胜的手段,也是普通百姓平日闲暇、逢年过节的娱乐方式。

斗戏种类繁多,从人们熟知的斗鸡、斗牛、斗蟋蟀等动物、昆虫的斗斗,到植物的斗斗,乃至日常物品的斗斗,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古老斗戏民俗。

没有什么是古人“斗”不来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看看古人能“斗”什么。

斗鸟

斗鸡

在斗鸡游戏中,斗鸡的历史最为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2600多年,当时斗鸡通常是贵族之间的游戏,并被用作赌博的手段。

飞禽走兽那么多,为什么都喜欢斗鸡呢?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就有养鸡的习俗。在养鸡的过程中,古人发现鸡生性好斗,便逐渐训练它们,用逗弄等手段驱使它们互相争斗。对于无所事事的贵族来说,斗鸡自然成了打发时间、寻找乐趣的好选择。《左传》曾记载:“季(平子)与赵(赵伯)之鸡相斗,季以芥菜斩其鸡,赵为之制金刺。”可见,春秋时期贵族们已经摸索出斗鸡的花样。

在唐朝,无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斗鸡。尤其是在唐玄宗年间,斗鸡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玄宗李隆基本人也十分喜爱斗鸡,用今天的话来说,李隆基就是一个斗鸡的“铁杆爱好者”。在登基之前,李隆基不顾皇家身份,经常到民间、集市上斗鸡。当上皇帝之后,玄宗甚至在宫中设立了鸡铺,在长安街头买了数千只斗鸡,并从六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幼童来训练这些公鸡。玄宗甚至把擅长训鸡的七岁童子贾昌召进宫中,任命他为五百名幼童的首领,训练斗鸡。从此,贾昌一家便得到了皇帝的庇佑,赏赐不断。

皇帝对斗鸡的喜爱也影响了社会风气。《新唐书》曾记载:“玄宗喜欢斗鸡,群臣亲族无不羡慕。”由于贾昌的事迹,民间流传着“小儿不学读书写字,斗鸡骑马胜读书”的童谣。《东城老人传》记载,长安男女老少都爱养鸡斗鸡,即便是买不起斗鸡的穷苦人家,也会弄一只木制的假斗鸡来玩。

南宋画家李嵩曾画过《明皇斗鸡图》,描绘了唐明皇骑在马上观看斗鸡的场景。图片来源/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关于斗鸡的情景,韩愈曾写道:“血流满面不能鸣,啄食力又很饿,它们何必着急起来,真是诡计多端,跟着它们来。”与他同时代的人孟郊也写了一首《斗鸡对联》:“爪深难解,眼中怒气冲冲。喷一喷醒,再试。”意思是两只鸡打架时,往往很难分辨,如果打架时间过长,就需要喷水醒它们,让它们重新投入到打斗中。斗鸡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明代还专门设立了斗鸡场,至今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仍可见到古代“斗鸡场”的遗迹;山东、河南、河北、新疆、云南等地仍不时举行斗鸡等民间活动。

斗鸭

相较于斗鸡,斗鸭的历史较短,直到西汉时期才在古书中记载。当时斗鸭只是贵族之间的活动。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还派使者到吴国(今江苏省)索要鸭子。

六朝时期,斗鸭盛行。《宋书·王僧达传》记载了大臣王僧达沉迷于斗鸭的故事。为了观看斗鸭,他甚至向皇帝请病假。最后被发现并报告给皇帝,并遭到弹劾。有趣的是,被弹劾后,皇帝“原谅”并表示理解。

【北宋】赵佶(撰)《鸭图》。图源/东京五岛美术馆

既然斗鸭自古就有,为什么人们对斗鸡的了解却比斗鸭多呢?斗鸭容易受到地域限制,所以主要流行于南方,并没有像斗鸡那样广泛传播。

斗鹅

在骆宾王的《咏鹅》一诗中,我们看到一只“端庄大方”的鹅,“拱颈高歌”,殊不知鹅也有凶猛的一面。

相对于斗鸡、斗鸭,斗鹅出现得较晚,直到晋代,斗鹅才在一些贵族家庭中流行起来。东晋名将桓温之子桓玄年少时,曾与兄弟们“养鹅并斗”。

[北宋]崔白(传)《双雁图》。来源/大英博物馆

《新唐书·宦官传》记载,唐僖宗李儇年少时,不务正业,好斗鹅、骑马,曾多次到六王府或兴庆湖与诸王斗鹅,当时一只鹅能卖到50万钱的高价。

野兽格斗

除了鸡、鸭、鹅等常见家禽外,古人还会斗凶猛的野兽。但考虑到野兽一般体型较大、危险性较大、价格也较高,加之在古代农业社会,先民对一些野兽的原始崇拜,也使得斗兽并不像斗鸡那样随意和普遍。

斗牛

斗牛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东汉应劭的《风俗志》中就记载了关于斗牛的神话传说:战国末期,岷江中有一位河神,形似一头大牛,每年向民间求取两个处女。当时担任群卫的李冰见状,化作一头牛与河神化成的牛在河中搏斗,最后将其杀死。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屠杀“牛”的英雄,便在李冰庙前刻了一头石牛,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斗牛仪式。后来,这种宗教活动逐渐演变成具有娱乐性的斗牛戏剧。

斗牛在汉代十分盛行,河南出土的汉代壁画可以再现当时斗牛的场景。

汉画像石中的斗牛。 出处:凌洁兵、王庆建、牛天伟著《中国南阳汉画像石全集》

斗牛士赤手空拳与凶猛的公牛搏斗,使得斗牛成为一项惊险、刺激而又极其危险的竞技表演。

与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斗牛相比,古代中国还有一种更为独特的形式——“斗牛”。唐代画家戴松以水牛画闻名。他的《斗牛图》生动地描绘了两头健壮的公牛打斗的场景:一头公牛低头,用牛角顶住另一头公牛的腹部,四蹄张开;另一头公牛掉头逃跑。

戴松《斗牛》。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每年八月十八日,吴越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的人们在观看钱塘江潮后,都会观看斗牛表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

明清时期,上流社会斗牛活动突然销声匿迹。明人沈德府在《万历野火编·技艺·斗物》中写道:“闻斗牛奇观,未曾亲眼见过。”

搏击虎

在普通打斗戏出现之前,人类与老虎的搏斗和制服,都是在野外进行的。《诗经·郑风·田伯》中就记载了田伯用智慧和勇气捉住老虎的情景。书中的“赤膊打虎”逐渐演变成固定的打虎仪式:打虎者只穿着极少的下装,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

汉代随着武器的进步,老虎更容易被捕获,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惊险刺激的杂耍表演,包括斗虎、训虎等。如《燕铁论》中就有“戏弄蒲人杂妇,百兽斗虎”的记载。三国时期,甚至有专门的斗虎场。

汉画像石上的虎斗图。来源:凌洁兵、王庆建、牛天伟著《中国南阳汉画像石全集》

另外,古代斗虎与一般的打斗戏还有点不同,它兼具娱乐和防身功能,打虎的背后,可能是为了救家人,也可能是像武松打虎一样的一种自卫行为,打虎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称赞。

消灭虫子

既然可以与凶猛而巨大的动物战斗,那么看来与那些柔弱可怜无助的小昆虫战斗,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斗蟋蟀

最为人熟知的大概就是斗蟋蟀了。蟋蟀,又名蛐蛐,又叫秋趣、蟋蟀织。蟋蟀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诗经》,但斗蟋蟀起源于何时,至今仍不得而知。有一说一,斗蟋蟀起源于战国时期,嗜赌成性的民间开始用田野里随处可见的蟋蟀作为赌博工具。到了唐宋时期,斗蟋蟀已不再是赌徒的专属娱乐,而是一种风靡街头的文化。

至于斗蟋蟀为何受到欢迎,简单来说,是因为蟋蟀常见、易养、善斗,普通人都可以玩。

尤其到了宋代,斗蟋蟀在宫廷和民间盛行起来,街头游戏逐渐成为贵族们的消遣,蟋蟀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作为破坏庄稼的害虫的蟋蟀逐渐成为抢手货。《梦华录》中的池衙内就曾花五贯钱买了一只假的“鱼头陀”(蟋蟀的一种)。

电视剧里的池衙内和他的蟋蟀。来源:电视剧《华鲁之梦》截图

南宋宰相贾似道也痴迷于斗蟋蟀,后人戏称他为“蟋蟀宰相”。传闻蒙古人围攻襄阳时,他还在以斗蟋蟀为乐。为了斗蟋蟀,他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蟋蟀的专著《蟋蟀经》,也算是斗蟋蟀的一种方式。

斗蟋蟀的风俗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末,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乐此不疲。据传,就连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上朝时,也怀抱蟋蟀笼。

对抗蜘蛛

蟋蟀常见,蜘蛛在寻常百姓家也有。明代袁宏道有一篇《斗蜘蛛》的文章,他先是透露,其友人龚三木发明了斗蜘蛛,并十分喜爱:“每逢春天,天气转暖,便寻些稍大一些的小蜘蛛,每人养几只,养在窗台上,互相较劲,其乐无穷。”

袁宏道在文中解释道:“初现时,它们用腿互相搏斗,几回合后,怒气愈烈,爪子凶猛,身躯已不见。胜者用丝将敌人捆住,直至敌人死亡。”两只蜘蛛打斗时,起初用肢体试探、攻击对方,几回合后,打斗愈加激烈,两只蜘蛛互相撕咬。胜利的蜘蛛用蜘蛛丝将对手缠成一圈,直至对手死亡才罢休。

桶厂

动物之所以能战斗,是因为它们可以自行移动。但在古人眼中,即使是不能移动的动物,也能战斗。

战斗草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古代最常见的植物斗戏,原是春秋末期就存在的民间游戏。端午节时,人们到郊外或山间采药,在踩百草、采药的过程中,花草自然而然地成为天然的娱乐、竞技工具,并逐渐发展成为端午节的一种文化娱乐习俗。

作为端午节习俗之一,斗草古人十分重视,为了采集更多的花草,玩家们往往寻遍山川林海。如苏东坡在《出使契丹诗二十八首第二十二首端午上书学士院二首》中就曾提到:“寻遍苍茫林海,斗草得兰。”《刘铮客嘉华录》也记载,为了取得斗草的胜利,乐安公主在端午节前派人到南海去取“美须”用于斗草。

那么具体要如何治草呢?

一般来说,斗草又分为力斗和言斗两种。力斗是比较简单的斗法,两人面对面抓住草,互相勾住,然后用力一拉,草茎折断者为输者。小孩子通常都是这样玩的,白居易在《望童子戏》中曾写道:“或玩尘或斗草,终日其乐无穷。”

清代金廷标《群童争草图》描绘的是一群小孩争草的场景。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文艺竞赛的比拼方式有多种,如“比花卉图案”、“猜花草”、“比花草名称”等。以“比花草名称”为例,比拼时,参赛选手往往以排比的形式互相报出植物名称,谁摘的草种多、排比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就获胜。《红楼梦》曾描写过“比花草名称”的场景:小罗和香菱、芳官、瑞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个人在园中嬉戏,大家各摘一些花草,坐在花草堆里比拼。一个说:“我有观音柳。”一个说:“我有罗汉松。”一个说:“我有君子竹。”一个说:“我有美人蕉。”一个说:“我有星星翠。” 另一个说:“我有月月红。”……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花斗

花草是唐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妇女不仅喜欢赏花、头戴花,还喜欢赛花,游园时常比赛看谁戴的花最珍贵、最美丽。尤其在唐代鼎盛时期,贵族妇女常常享受“赛花”的乐趣。为了在赛花中获胜,长安的富家女们不惜花费巨资购买名花。《开元天宝遗事》曾记载:“皆耗费千金购入名花,栽植于庭院之中,以备春天赛花。”

此外,斗花运动在文人仕女中盛行,珍奇花卉需求量大增,甚至有人盗花贩卖。冯至在《云仙杂记》中写道:“霍定与友人游曲江,筹得千金,盗取贵人亭台兰草,置其冠冕,带至绫罗绸缎间贩卖,文人仕女争相购买,抛金簪相赠。”可见世人对斗花的喜爱。

茶艺比赛

赛茶活动在唐代晚期就已出现,为了保证运往京城的贡茶质量,产地经常举行赛茶活动,赛茶优胜者的茶叶可以作为进贡给皇帝的贡茶,而奉茶者还可以得到升迁致富。

到了宋代,饮茶比赛才真正盛行起来。从制茶人到茶商,从平民百姓到皇宫贵族,从普通百姓到文人雅士,几乎所有阶层的人都爱玩饮茶比赛。这其中的根源,和我国古老的茶文化有关。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业发展的巅峰时期,茶道极其讲究,从帝王将相到文人雅士,无一不爱。

那么茶比赛到底是什么呢?

比茶的范围很广,如茶叶的产地、品种、制茶的工艺、泡茶的水、盛茶的茶具、与茶有关的典故以及茶师的见解,甚至还要评判泡茶技术的高低。

电视剧《华录梦》中,赵盼儿与茶塘巷老板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品茶比赛。赵盼儿以茶为画,表演茶艺,泡茶时茶汤爽滑,捶茶时,运用了古筝拨弦的手法,茶汤浓稠,“水痕”不散,茶味爽口、回味悠长,引得人们赞叹不已。原本信心满满的茶塘巷老板也不得不认输。

电视剧《华录之梦》图片来源/宣传照

斗争

无论是活泼的动物昆虫,还是安静的植物,古人都会与之搏斗。他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手边的物体。是的,古人甚至会与普通物体搏斗。

铲斗凿

你知道怎么扔东西吗?那你就知道怎么“打架和凿子”了。

打凿其实是小孩子之间的游戏。这里的“凿”字,本义是“挖槽或打孔的工具”。一般来说,打凿用的“凿子”都是木头、砖块、铁块。由于木头和砖块在投掷过程中容易破碎,所以到了东晋时期,人们逐渐用铁器代替了它们。

关于凿子的具体打法,目前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凿子就是用铁块敲击地面发出声音,也有人说凿子就是用铁块把地面上原来的铁块打倒,也就是以铁打铁。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凿子,都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用智慧战斗

说完了简单直接的儿童打斗场面,我们再来说说需要动脑筋的打斗场面——智斗。

豆巧又称乞巧,是七夕节期间女子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姑娘们竞相穿针引线、蒸巧贝贝、烤巧果、做巧牙汤等忙碌之事。有的姑娘用面塑、剪纸画、彩绣做装饰品等。南朝梁宗言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七月初七,为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此夜,妇女们系上彩线,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摆上瓜果于庭院中,以乞巧。瓜上若有网,则为护身符。”

【北宋】(佚名)《乞巧图》。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比手艺还有一个词叫“得巧”。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在月光下,用五彩丝线穿七孔针或九尾针,最先成功的人就叫得巧。也就是说,谁的手艺最好,谁就是得巧。

总结

从斗鸟、斗兽、斗虫,到斗植物、斗物,古人​​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调乏味。从斗剧的流行来看,斗鸟剧、斗兽剧最初一般流行于贵族家庭。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鸡鸭鹅等飞禽和牛羊都是宝贵的“资产”,尤其是后者,除非恰逢时令佳节,否则不太可能随意用来斗。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唐宋时期,国家富强、思想开明、重视休闲娱乐,各类斗剧才在民间流行的原因之一。以蟋蟀、青草等常见廉价之物为题材的斗剧,多是从民间开始的。但一旦进入宫廷,受到皇帝或王公大臣的喜欢和推崇,便会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时尚,这也无形中推动了民间斗剧的流行。

兼具娱乐性与竞技性于一体的打斗戏,不仅给古人带来了娱乐与快感,而且现在民间还保留着一些打斗戏。在当时,打斗戏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民俗。可以说,打斗戏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

[1] 蔡凤鸣. 中国古代的动物斗殴游戏[J].寻根, 2005(05):47-53.

[2]柯东英,王建荣.宋代斗茶习俗初探[J].茶叶,2005(02):119-122.

[3]罗曼.中国古代的斗虎[J].寻根,1997(05):43-42.

[4] 秦怀孟. 论《红楼梦》中的“争草”[J]. 红楼梦研究刊, 1988(03):14-16.

[5]秦少青,潘云峰,王斌.民间娱乐活动——宠物大赛[J].畜牧兽医科技情报,2003(08):59-60.

[6]王凤阳.宋人的畜牧业与休闲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4.

[7]王占华.从斗鸡、斗蟋蟀看唐代的娱乐心态[J].兰台世界,2014(34):178-179.

[8]吴大春.斗鸡史研究(河南斗鸡报第2期)[J].河南农学院学报,1983(00):49-50+63.

[9]张宏安.中国古代斗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122-124.

[10]张正涛.从汉代文物看中国古代斗牛[J].体育文史,1987(01):36-38+61.

结尾

作者 | 杜若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3648.html

(0)
chanongchanong
上一篇 2024年5月30日
下一篇 2024年5月3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