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带着孩子、鲜花和食物,祭奠祖先,表达哀悼。
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正在蚕食传统的民俗习俗。 如果真要问清明节的规矩,很多年轻人已经答不上来了。
那么,老派的杭州人是如何庆祝清明节的呢? 清明节有什么特别的呢? 让民俗专家和老杭州人来告诉你这些秘密。
亲戚最近去世了
清明前三年,必须在“正日”上坟
老杭州宋阿姨说,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但年轻人很难清楚地了解。
杭州人清明节扫墓时,一般不叫“扫墓”,而是叫“上坟”。
如果最近有亲人去世,前三个清明节和冬至都要“上新坟”,而且上坟必须选在“正日”。 否则,可能会被认为不懂礼仪。
三年后,谓之“上老坟”。 清明节一般需要上坟,冬至则不一定。 上坟的时间也放宽到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
一般上坟时,先摆上菜,倒上米酒。 第一次不加米酒,是因为祭祀时加酒,以示对祖先的尊重。 然后点蜡烛,烧香(每人三炷,不在场的晚辈一般由亲戚代烧香),烧纸钱。
祭祖结束后,亲戚有时会在墓地里吃饭喝酒,意思就是和祖先一起喝酒吃饭。
不能只带清明饺子和水果
菜还是自己煮比较好
宋阿姨说,杭州人大多注重一日三餐的味道,认为吃好饭就是一种莫大的解脱和享受。 因此,晚辈如果只带清明饺子、水果等去长辈的坟墓,难免会被认为是单纯的。
一般严肃庄重的人都会带上自己亲手做的菜肴。 比如红烧鸭、红烧鸡爪、煎鲫鱼、油烧肉、白斩鸡……如果一个家庭有五个孩子,一般会提前三天商量好,每人准备一份或一份。送去坟墓的两道菜。 咸鸭蛋也是一道非常重要的祭祀菜肴。 很多杭州人都认为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备菜肴。
当然,青团子对于杭州人来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不带青团子去坟,就等于没上坟; 如果你春天没有吃过江南春饼饺子店(20年前,这家店以前在葵巷一带,住得远的市民都会去那里买)青团子,就像是直接跳起来从冬天到夏天。
崇拜结束了
小辈们可以吃祭品
本报资深记者朱成芳作为老杭州人,对清明节的习俗非常了解。 他印证了宋阿姨的话:“清明前三年,必须在对的日子上坟。” 家里长辈去世后的头三年,必须在清明节正日去扫墓。
作为祭品,应带上已故老人最爱吃的菜肴。 拜的仪式是先点蜡烛,后烧香,然后按照辈分从长到晚的顺序进行礼拜,同时默念祝贺。
祭祀结束后,晚辈们要吃祭品。 俗话说,小辈吃了祭品,身体会更好。 “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环保意识,食物不能浪费。” 朱成芳说道。
另外,坟墓上的字迹可能会因风雨而变得斑驳,所以年轻一代可以用金粉或红漆重新描出字迹。 过去,人们必须在坟墓上加土。 他们大多数是儿子或孙子。 他们铲了一些土,加上去,然后在坟墓上插上纸旗,拔掉坟墓周围的杂草,表明这个坟墓是有主人的。
清明节前一天
柳树宜放在门上或头上
民俗专家丁云川还补充了许多杭州人以往的清明节习俗。 有的习俗延续至今,有的已经逐渐消失。
丁云川说,明清时期,清明节习俗很多。 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连在一起,清明节三天家家户户都不做饭,只吃一些清明饺子。 明代,半山有“半山娘娘庙”。 许多文人墨客都会在清明节期间参加“半山香会”,吟诗作赋。 现在半山娘娘庙已恢复,但“半山相会”已荡然无存。 当时文人墨客乘船前往香市。 沿途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因此也有一些优美的诗词歌赋流传下来。
明清时期,钱塘门外会设立“黎坛”,祭祀无子孙的孤坟,巫山上也有“迎神”活动。 当时的清明节也是“鬼节”。 清明节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柳树挂在门上或妇女的发髻里,孩子们会把柳树做成戒指戴在头上。 有一句话一直流传下来。 所谓“清明不戴柳,美人尽白”。 这些都是从南宋以来就流传下来的习俗,现在已经逐渐消失了。
初三年祭拜亲人的家庭,必须在清明节祭拜。 须请“土地人马”、纸元宝、银元宝等,用簪盒盛菜、清明饺子等祭品。 ,当时的蔬菜很多,有时有十几盆蔬菜。 现在因为墓地太小,容不下他们,蔬菜的数量也减少了。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3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