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为什么又叫鬼节 不被人所熟知的“上元中元、下元”

推荐(微数字8月15日讯)在一年的传统节日中我们会经常提到“上元节”,也就是大家都喜欢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与上

推荐

(微数码讯8月15日)在一年中的传统节日中,我们经常提到“上元节”,这是大家最喜欢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与上元节相对应的是“饿鬼节、下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下元节。 这三个节日的名称其实都与道教有关。 在道教传统中,一直有“三官”一词。 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负责福,地官负责赦。 仙水官负责消灾。 这三位官员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所以这三天又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 ”分别在道教中。

趁着今年正好是农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不被很多人熟知的中元节。 中元节民间更俗称“鬼节”,只是因为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阴间在这一天会放出所有的鬼魂,人们要对鬼魂进行祭祀。 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现代有些人只认这一天为“鬼节”,也有人一听到鬼节就感到恐惧。 但鬼节的真正意义真的就是你想象中的“鬼节”吗?

今天我们就从它的起源、重要性和传统习俗三个方面来讲述鬼节的真正意义。 让大家对这个传统节日有更加正确的认识。

鬼节的起源和发展

7月15日被称为“中元节”,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果。 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对7月15日也有不同的看法。 接下来我们从世俗、佛教、道教三个方面来讲述“中元节”的由来。

1.普通民众7月15日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写道:“古时,每年有四祭,四祭是根据谁生于四时,祭祀祖先和祭祀的。”所以,春天叫庙,夏天叫庙,秋天叫尝,冬天叫蒸。” 总的想法是,在古代,人们会根据一年中不同季节的特点,举行不同的祭祖活动。 这里我们就来说说“秋味”。 大家都知道,秋天被视为收获的季节。 在农业社会,祭祀神灵、土地、祖先是必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丰收之后,人们会制作各种丰收产品作为祭品。 他们一方面庆祝丰收的喜悦,另一方面祈求祖先能继续保佑来年丰收。

《周礼·春观·四尊议》中,中秋节代表了古代皇帝和诸侯在秋季举行的祠堂祭祀,可见中秋节的重要性。 而且,据记载,像秋长这样的祭祀活动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早期没有固定的时间,后来逐渐固定在立秋后的第一个满月日。 因此,在早期的民间社会,7月15日代表着国家祭祀和农业丰收的日子。

2. 佛教7月15日

在佛教中,7月15日是一个盛大的节日,称为“盂兰盆节”,一直流传至今。 佛教于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扎根。 西晋时期,最重要的佛教经典之一《盂兰盆经》被翻译传入中国。 这部经中,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基本意思是,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名叫“目连”,得了六道智慧后,看到已故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心里受苦。 然后他问佛陀如何救度他的母亲。 佛言:“须依十方比丘之力。七月十五日,比丘们闭关修行完毕,须设盛盂兰盆供养。给十方的僧人吃喝各种食物,依靠他们的灵力来救你的母亲。”

这个故事就是佛教盂兰盆节的由来。 “盂兰盆”的含义是倒挂,代表苦难,“盂兰盆”是盛放供品的器皿。 在佛教中,盂兰盆节的意义是拯救受苦受难的人。 中国历史上举办的第一次盂兰盆节是大同四年梁武帝和大同皇帝在同泰寺举行的“盂兰盆会”。 此后,盂兰盆节开始在民间流传。

如今,全国乃至日本的佛教圣地,每逢盂兰盆节,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例如:念诵《盂兰盆经》、供奉兰花盆、接受僧人食物等正式仪式。 民间举行祭祖、念经、放河灯等仪式。

3、道教7月15日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7月15日也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中元节”。 对于道教徒来说,这一天是地观的生日(前面已经提到了天观、地观、水观等名词)。 这一天,道教弟子要进行祭鬼、点莲活动。 灯光为死者照亮回家的路。 此外,道观中还会举行祈福仪式。 仪式的主要内容是赎回死者的灵魂。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另外,由于统治者对道教的提倡,世俗、佛教和道教传统在7月15日逐渐融合和发展。 唐朝中后期,七月十五被正式命名为“中元节”。 主要进行祭祖、祭地、缅怀故人、祈求丰收等仪式。

备受重视的中元节

自唐代中后期将七月十五正式统称为中元节后,整个节日的社会影响逐渐扩大,活动和仪式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关于中元节的记载在各种文献和诗歌中比比皆是。

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主编的《古今书卷·中原部志》记载:“贞元七年癸酉七月中元日,有幸得游殿,作九韵诗,太子金鹤,亦题。并装满了金子。”

这段记载记载于唐德宗年间的7月15日鬼节。 当时的太子李嵩曾到长安通化门外的张敬寺祭祀祈福。 还有在寺里赋诗的故事。 张静寺是专门为纪念唐代宗皇帝母亲而建的寺庙。 整个寺庙金碧辉煌,僧尼众多。 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庙之一。 《长安志·国外》记载:“大历元年,长安东门建张静寺,有房间4130余间,院落48间”。 次年正月,戴宗亲自到寺为僧尼祈福。 成千上万的人。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中元节期间,皇室代表都会到高规格的寺庙进行祭祀、祈福。 在传统社会中,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的节日,往往在民间举行盛大的活动。 由于自上而下的推动,中元节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鬼节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是一本描述北宋时期汴京地理、风光的书。 我们还可以从书中了解鬼节的习俗。

1、祭祖、祭奠死者

“7月15日是鬼节,头几天,市场上卖鬼靴、鬼鞋、鬼头帽、金犀带,还有纸架上的彩色衣服。盘楼和州里的东西瓦,就像中国情人节”

“城外若有新坟,便前去祭奠、扫墓。禁地里,也有人驾着车马出去扫墓。” 本朝官员将十间祠堂分给祠堂,设立大会,上山烧钱,祭祀阵亡将士,设立孤魂道场。”

“用竹竿编一个灯窝,三足,高三五尺,名兰花盆,上面挂衣服,烧钱。”

以上三段分别表现了宋代中元节的盛况。 市场上出售着各种节日用品,整个场面就像七夕节一样热闹。 此外,节日习俗中还提到了扫墓、祭奠祖先的仪式。 这一天,朝廷也会开设道场,为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祈福。 此外,还有用竹子制成的器皿,用作盂兰盆,上面挂着衣服和金钱,以祭奠亡灵。

可见,中元节祭祀祖先、祭祀亡灵已成为一种固定的节日习俗。

2.祈求丰收

中原王朝前一天,祭祀时,人们会出售印楝叶,用来铺在桌子上。 他们还卖麻姑窝,麻姑窝也绑在桌腿上,意思是告诉祖先秋天即将来临。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向祖先讲述今年秋收的景象”。 那时的“麻姑窝”就是扎成串的麻苗或谷苗。 人们会把它们带回家,绑在门的左右两侧或桌腿上。 他们就这样向祖先们讲述今年秋收的消息,同时也向祖先祈祷来年有个好收成。

3. 牺牲土地

土地代表生命,人们在中元节期间也必须进行盛大的土地祭祀活动。 古时,祭品撒在田野里,五彩纸剪成条状,包裹在谷物上。 这些行为代表了对土地之神的尊重。 人们希望来年没有自然灾害,农作物丰收。

除了祭祖、庆丰收、祭土地三大传统习俗外,古代还有放河灯、烧纸等习俗。 但这些习俗的中心主题都与祭祀祖先、祈求农业丰收密不可分。

鬼节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虽然民间传说中有人称其为“鬼节”,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可怕的节日。 它的起源和发展有佛教、道教和世俗生活三个方面的生命智慧。 其节日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祖先和死者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2287.html

(0)
chanongchanong
上一篇 2024年4月25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