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里,喜看旧貌换新颜

品着元宵节香甜的汤圆味道,伴着上元花灯的绰绰光影,本报文化新闻部的记者们一起回味起还没走远的这个“年”,感触良深。

俗话说,不到十五岁,还是一岁。 元宵节喝着甜甜的汤圆,伴着元宵灯笼的光影,我们文化新闻部记者回忆起这个尚未远去的“年”,感触颇深。

过去,春节返乡,以“乡愁”为主题; 如今,乡村振兴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建设让记忆中的家乡重生。 过去,春节是辛苦劳作、忙碌忙碌的节日,尤其是老一辈人; 现在,他们可以跟随孩子来到这座城市,看展览、看表演,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心情轻松。 年。 过去的老习俗是“二十三号糖做粘瓜;二十四号扫屋;二十五号磨豆腐……”现在,超市里却热闹非凡,年货和微红信封来庆祝新年。 以前过年的时候,金银窝还不如自己的草窝,得从五湖四海赶回家; 现在,你可以带着全家老小,悠闲地“旅行”到天涯海角,过年……你的亲人在哪里,他们在哪里? 又到了团圆年……欣欣向荣、红红火火,仿佛古老的过年变得越来越轻松、欢乐、时尚、青春。

诚然,新年在变化,有新的形式、新的格局、新的节奏; 但新年不变,中国人世代传承的团圆、幸福、向往的愿望和愿望永远存在于新年节日文化中。

在美丽的乡村,我喜欢看到旧的面貌被新的面貌取代。

□肖宇

晴朗的蓝天下,水泥路面平坦干净,红灯笼随风舞动,五颜六色的霓虹花木映照在街道上,古色古香的墙壁上生动的图画和优雅的文字向人们诉说着“弟子规”和《弟子规》。 《二十四孝》的故事……这不是公园一角的场景,也不是庙会的街景。 这是我爱人的故乡保定理县柳市镇柳市村一条新装修的民俗街。

过年回老家之前,我就在朋友圈里看到亲戚们迫不及待地炫耀正在建设的街道。 然而,当我身处其中时,我还是对眼前的变化感到惊讶。 昔日坑坑洼洼、杂草半人高、垃圾随地乱扔的土路,如今变成了没有一张纸片的水泥路。 白碱、高低不同的院墙被漆成青砖墙。 废弃的庭院被改造成宽敞的健身房。 广场……“晚上可以观望,我们家门口比庙会还热闹。” 婆婆很早就站在院门口等我们回家,看着美丽的街景,高兴得合不拢嘴。

夜幕降临,喜庆的音乐从街上飘进庭院。 孩子们欢呼雀跃,吵着要见灯火,大人们也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扶老携幼,气呼呼地走出家门,一下子就走进了七彩灯光的世界。 红的、橙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两边挂着一串串的彩灯,与中间的大红灯笼相得益彰。 荷花灯、伞灯、中国结灯点缀其间,构成了一条绚丽多彩的长廊。

“来,看前面,一起喊‘茄子’。” 红色树形灯旁,一名年轻人拿着自拍杆,将家人灿烂的笑容定格在镜头里。 他叫钱志勇,在理县工作。 “听说柳市村整修了一条民俗街,我们一家人从县城过来体验一下,太喜庆了!这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的气氛和味道。” 钱志勇兴奋地说。 这里的人们忙着拍照,有人念着《弟子规》:“学唯德,唯才,不逊于人,自修。” 哥哥孙卓雄陪着外村的朋友来参观,他自豪地说:“我家门前的街道变得更加美丽了,村民的素质也提高了,现在不仅没有人在街上倾倒垃圾了。”街上连个烟头都没有,村里的气氛越来越好了。” 正说着,嫂子过来约我去广场跳舞。 我们穿过人群,来到了健身广场。 在长约十米的海底世界光廊的灯光下,男女老少都在翩翩起舞。 欢快的节奏、矫健的身姿、不断变幻的队形,吸引了众多村民的围观和赞叹。 嫂子说,自从健身广场建成后,我身边的姐妹们不再打牌、聊天了,都来这里跳舞了。 “你看,为了方便健身村民上厕所,广场一角建了一个干净的公厕。在新时代、新气象下,我们农村人过年也有新造型”。

街上,两座挂着“农家乐”标志的院落吸引着人们驻足好奇地走进院落。 火坑和炉子,炉子上舞动的火焰把锅底舔红了,肉香随着升腾的蒸汽充满了小院。 “还有空缺吗?” “已经订满了很久了,订单都快到正月十五了,要不你选个日期,我先给你订位吧。” 看着络绎不绝的群众询问,左石村党支部书记孙克峰欣喜若狂。 他说:“农家院是村委会为帮助村民致富而开展的试点项目,盈利资金用于补贴困难户。”

“幸福总是在闲暇中,幸福总是在奋斗中”。 侧屋两侧的门柱上贴有独特的对联。 老板刘超常年在新疆做生意。 过年回家,他心里有了新的打算:“过完年,我就开始把废弃的侧房重新装修,装修成茶馆。环境这么好,人气这么旺,卷起来吧。”撸起袖子,努力工作。” 加油,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它有着悠久的文化脉络,总是把这个异国他乡称为我的家乡。

□龚正龙

中国人表示节日的特点是热闹,越热闹越喜庆。 然而,见惯了各种热闹的人们,近年来却倾向于寻求精神上的放松和情感上的释放。

这个春节确实不一样。 年迈的父母远离了秦巴的山山水水,远离了过年。 这是他们第一次到1000多公里外的燕赵过年。 当然,强烈的思乡之情在所难免,但异乡的新鲜感无疑让他们感到快乐。 由于不再需要出差,我有相对充足的时间陪伴老人,带他们四处走走,过着简单、祥和、温馨的新年。

我的父亲对河北民俗不是很熟悉,但他喜欢摄影。 他拍摄了漫长的汉江和两岸的山脉。 他听说2018年河北省民俗摄影展正在河北省图书馆举办,于是他选择这里作为新年旅行的第一站。 。 风土人情礼仪、歌舞娱乐、燕赵工艺品、美食摆设、乡音古韵……400多幅精美摄影作品记录了河北各地传统节日的风土人情和精彩瞬间,充满了粗犷、质朴和无拘无束。 燕赵风格令人回味无穷,充满新鲜感。 父亲看着惊叹不已,还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几个陌生人聊得很开心。

民俗一直在发展变化,但缺少的是不同时代民俗历史的记录和保存。 与父亲对摄影的热爱不同,母亲对河北博物院的展览更感兴趣,《走进俄罗斯帝国时代——俄罗斯彼得夏宫博物馆馆藏文物特展》和《红楼梦全集》清代孙文《红楼梦》画册展”、“小火花、大世界——河北博物院藏品火花展”、“2018当代中国数字艺术展”……各种展览已经让人眼花缭乱妈妈连连感叹:“没想到过年的时候竟然有这么多。 参观展览的人非常多。”

我知道她的意思。 在我的记忆中,过年是家乡妇女忙碌的时刻。 让老人不再忙碌、不再辛苦,是我的第一个新年愿望。 现在,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

时间有限,心情无限。 参观的地方不多,而富有韵味的文化活动不仅让老人感受到真正的轻松快乐,也让我重拾平静。

我想这可能不仅仅是我的感受。

年是什么? 民间传说中有一个解释。 但我个人认为,无论是辞旧迎新,祈求身体健康,还是寓意团圆幸福,都应该有一个连续的脉络贯穿始终。 没有文化内容,很多民俗就会变成空洞的鞭炮,很多活动就会流于形式。 在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的今天,毫无疑问对文化的需求会更大、水平会更高。

我不禁想起这几天得到的一组数据——

得益于丰富的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今年春节期间河北博物院参观人数再创新高:正月初一至初七,参观人数达8.3万余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9.6%; 其中,正月初一至初七,参观人数达到17665人次,创历史新高。 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六,河北省图书馆共接待读者近4万人次,借阅图书期刊1.5万册。 正月初七,河北省图书馆单日接待读者一万余人次。

观念一旦改变,世界就变得更广阔了。 这一理念不仅是节日观念的转变,更是文化观念的升级。 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蕴含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提供的文化养分更加充足,人们参与更加积极。 这样,春节就会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人难忘。

古城灯火下,谁是天真的孩子?

□韩力

“走吧,妈妈带你去正定看花灯!” 正月初十的晚上,我兴奋地推开了大女儿的房门。 正忙着做寒假作业的她疑惑地抬起头,说道:“妈妈,你就看花灯吧,她说她在看灯,很优雅,而且作业还很多,所以我没有时间,你就带着你的二儿子一起去吧。”

不管怎样,我带着两个孩子出去,沿着体育街向北走。 离目的地越近,车就越多。 一到紫龙桥上,桥栏杆两侧红灯高高挂起,整条路都被照得通明、欢乐。 远远望去,正定南门光芒四射,在璀璨的灯光映衬下,与附近建筑的灯光相得益彰。 射灯绘制的七彩灯光在夜空中上下飞舞,让人瞬间感到轻松。 起身时,两个孩子忍不住惊呼起来。 跟着元宵节的指示牌进城,车子特别多。 兜了一圈又一圈后,他们终于停了下来。 我们三人直奔市区。 买票进城之前,我还不忘赶紧给我们每人买了一个大棉花糖,把糖果吃掉。 赏灯的感觉真是美妙。

灯笼很多,看灯的人也很多。 每个人都在推挤、走动。 我喜欢我看到的每一个人。 我得把十二生肖灯一一仔细地看。 在南瓜马车灯前拍照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公主。 瓮城内90米的裸眼3D灯光秀更是璀璨夺目。 我一边看一边发表评论。 正当我兴致勃勃的时候,老板走过来拉着我的袖子:“妈妈,你看别人都那么淡定,唯独你这个大喊大叫的人太不懂世事了。” 看我满脸写着“我和你一起来”。 两个有两个名字的孩子非常失望。

恍惚间,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对年和灯笼的热切期盼。 我的家乡辛集的元宵节是每年元宵节的重头戏。 每个人都提前开始兴奋起来。 即使我们去拜年,也不忘记互相问一句:“十五号一起看花灯吧!” 每年灯笼都会添加新的内容。 从传统的灯笼到采用当时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的大型灯笼,可动、可响、可挂在树上、可放置在地上,新颖独特。 观灯人脸上的热切和喜悦更是“一道风景”。 元宵节这天,下午5点左右天一黑,街上的人就开始增多,到了7、8点,就会有大量的人在四处走动。 每盏灯都挤满了人。 孩子们常常骑在大人的脖子上,手里拿着风车或糖葫芦。 他们时不时地尖叫起来,高兴极了。 尤其是有一年,我已经在外地读书了,我就坐火车赶回来看花灯。 因为一路上我正在向旁边的乘客描述花灯的盛况,所以一不小心就提前下车了。 费了一番周折,我回到家,没等放下行李,就直奔元宵节去了。 从第一眼看到满街闪烁的灯光,听到人们的呼喊声,我瞬间从严寒中温暖起来,仿佛回到了美妙的人间。 灯光昏暗,雪地显得格外耀眼。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第十五天。

灯谜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记得小时候很流行猜灯谜活动。 你可以猜到你去了哪里。 奖品各不相同,从一袋汤圆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 动动脑筋所获得的奖品是极其珍贵的。 有几个谜语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清楚地。 你的思维要快,想到什么东西的时候也要快。 你必须快速撕下它并跑到平台上领取奖品。 如果你答对了,你就会自豪地举起“奖杯”走下舞台。 如果答错了,你就会在大家的笑声中抓着头皮走开。 正月十五举行的花节在这座城市也很有趣。 有高跷、陆船、舞狮、锣鼓等。 每个村代表队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到处都是欢呼声。 我们看客常常花时间到街上买一碗蒜汁烤年糕或大块蜜糕,啃咬着,擦着鼻子,把衣袖都弄脏了。 孩子们追逐打斗,却被大人抓住,反常地在身上打了两巴掌。 那种快乐是由内而外的,太简单却又难忘。

“妈妈,那个明亮的房子是迪士尼城堡吗?” 老二稚嫩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 “不不,这叫灯笼,过年专用的灯笼。” “这好玩吗?” “嗯,很好玩……不过我要回家了,我要给奶奶手机上的小青蛙除草。而且‘爪爪队’就要开始了,妈妈,我要玩‘跳一跳’ ’在路上用手机打电话。”

我默默地向“我的元宵节”、“我的庙会”、“我记忆中的元宵节的味道”挥手。 在上元灯笼的映衬下,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快乐地寻找着童年记忆中的欢乐。 而我的孩子们,怎样才能带你们回到新年最简单却又最温暖的味道呢?

岁月风俗变迁,美丽不变

□曹政

五子鼠年出生的女儿,春节前学会的第一句话完整的就是“新年快乐”。 看着家人贴春联福字、打扫房子、买年货……年味儿在她心里是一种美好而持久的味道。 从那时起,她就盼望着和我们一起过年。

去年一进腊月,我9岁的女儿就开始跟着爷爷干活了。 “二十三,粘瓜;二十四,扫屋;二十五,磨豆腐……”这样的农俗很难一一重现。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在街上跑来跑去,超市里忙着卖年货。

超市门口卖糖画的摊位挤满了孩子。 糖画师有一个装满糖浆的小勺子。 他的手腕一抖,飞了出去,糖浆缠结滞留。 眨眼间,面前的白色案板上就出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 这个时候,人群中就会爆发出阵阵赞叹之声。 排了四五个人的队后,女儿如愿拿到了一幅小狗形状的糖果画,她兴奋地举着它,挤进了人群。 甜蜜而习惯的年味,酝酿着日益浓厚的春节气氛,让新年充满了喜庆、欢乐和魅力。

年货中永远少不了红纸。 一张大红纸,剪成需要的尺寸,用镇纸固定,还有一副春联“风常有晴,春常在,国泰民安,福气常在”永恒”是老人一口气写下的。 “爷爷,超市里有印刷的春联,你为什么要手写呢?” 小女孩一边吹着未干的墨水,一边问道。

“手写春联让春节更有喜气。我们小时候过春节,不仅要自己写春联,连吃穿都得自己做。” 74岁的父亲对过年习俗的记忆是从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的锅开始的。 肉的香气开始弥漫。

“小时候,春节前十天左右,家里就会炖一大锅肉,蒸年糕、锅包鱼的各种香味直冲鼻子。” 父亲说,这是“小年”里难得的一顿丰盛的晚餐,家里的长辈们会在炉灶旁扯下一张黑红的纸条,上面写着“灶神”几个字,一边咕哝着什么,一边把它烧掉。 这是为了送“灶神”上天。 除夕之夜,灶台旁会贴一张新的红纸,上面写着“请灶神”。 随后的新年扫尘,寓意“除旧迎新”,扫除一切晦气、晦气。

除夕夜和元旦的隆重仪式至今还深深地烙在父亲的记忆里。 “除夕的早上,可以摆上香案祭拜祖先,除夕夜可以吃一年中最丰盛的饭菜。接下来就是熬夜了。人们认为,熬夜晚睡会带来来年的财富、健康和好运。” 而在大年初一,我就在熄灯前在自家门前放鞭炮,就是为了第一个求好运。 吃完早饭,和大人们一起走街串巷拜年,压岁钱就会塞进你的口袋里。

听着大锅炖肉、祭祖、祭灶、看年夜饭的往事,女儿一脸好奇。 她也许并没有完全理解那些流传了几千年、被赋予了许多美好寓意、不断传承下来的复杂习俗。 但那些相连的美好情感却如汹涌的流水,从古至今流淌至今,永不停歇。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俗也在不断变化。 从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过年夜、看春晚、走亲访友,到微信抢红包、网上买年货、全家人一起看电影,过年出行……许多过年习俗正在以新的形式凝固,走进人们的视线。 生活。 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紧跟时代步伐的年俗。 然而,改变的永远只是形式; 不变的是团圆、欢乐、和谐的情感,以及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碧海蓝天,“旅行”悠闲过年

□ 于平

近年来,在浩浩荡荡的春运热潮中,逐渐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趋势。 不再只有那些渴望回家的旅人,也出现了一家人出行过年的场景。 。 原本的计划是,今年的春节是父母退休后第一次离开我们到异乡过年。 为了不让他们感到孤独和冷清,今年我们也赶上了时尚,随着南下的旅游大军来到了三亚。

除夕之夜,我们一家三口一早就赶往机场。 虽然我们一个月前就买了票,但毕竟春节期间三亚太火了,我们买不到直达三亚的机票,只好先飞到海口,然后再坐火车去三亚。 海南岛的年夜饭并没有因为地域的变化而让人感到不舒服。 反而带来更多团聚的喜悦。 大姐一家人忙着给老人调节网络电视,准备收看央视春晚。 其他人都在做饭、上菜、摆桌子,热闹极了。 当我女儿帮忙的时候,她正在和她的祖父母谈论大学里的有趣的事情。 阵阵笑声就像柔和的海风轻轻地吹在海水上,听起来是那么的舒服、愉悦。

不知道是三亚早起的太阳在召唤远方的客人,还是海南岛清新的海风送来了邀请。 大年初一一早,全家人一扫昨天的疲惫,很早就醒了。 起得最早的爸爸已经包好了粽子等着我们享用。

酒足饭饱后,我们向大海出发——

骑着共享单车,凉爽湿润的风慢慢地吹过我的脸颊。 半小时到达滨海大道,央视春晚三亚分会场就位于国际邮轮港对面。 三亚,北纬18度,海水清澈,赤脚走在柔软的沙滩上,抬头看到不远处的凤凰岛度假酒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三亚有美丽的南山神秘的佛教文化,有黎族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的黎族村寨,还有世界末日的感人爱情故事……短短一周的时间,虽然我还是无法触摸她的深度和距离,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多回忆。

我其实不太喜欢看游记。 我更喜欢自己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因为每个地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感受。 由于春节假期时间有限,我选择跟团去一些景点一日游。 不得不说,我确实看到了传说中的著名景点,但很难停下来感受它的文化和深度。 这种旅行方式只是快速游览,希望一次性游遍所有景点。 不仅累,而且缺乏真正的经验。 我更喜欢就事论事,淡定自若,走走停停,不怕错过什么,因为在路上我获得了自由的好心情。 要知道,当你总是担心错过什么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错过了旅行本身的意义。

旅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溪边走影,清溪底天”的舒畅,但心情好的时候,也会遇到“我们想要到达最高处,却被云挡住了路”。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学学王伟,“坐看云起”。 能够看到不同的风景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这不正是人生的丰富吗? 我们有一路高歌猛进的美好时光,也有逆境中时不时出现的小坎坷。 我们姑且将它们视为不同的风景吧。

出游过年,家人都感觉很新鲜。 不再有往年传统的拜年、走亲访友,但依然有“过年”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欢乐。 这大概就是家对于我们的意义吧。 不管我们在家乡还是在异国他乡,只要和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在一起,是不是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过年呢?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2282.html

(0)
chanongchanong
上一篇 2024年4月25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