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记忆)景颇族的民间舞蹈——景颇族民间舞

景颇族的文化舞蹈时间限定于早晨和傍晚两个时段,主舞者为三个成年男性,手持长矛、小铓先在死者家室内起舞,同时室外场院则由一人带领群众跳“目瑙舞”,最后,三位主舞者由室内跳到室外与众人相会共舞。

景颇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从性质上看,大致可分为:庆祝性舞蹈和自娱性舞蹈,如“木脑纵歌”、“全歌”、“丁歌”等。 丧葬舞蹈有“格本格”、“恩岗寨”、“金寨寨”等。 表演舞蹈有《刀舞》。 有些景颇族民间舞蹈具有双重性质,既供自娱,又供表演。

木脑纵歌:就是大家唱歌跳舞的意思。 它是一种集宗教祭祀、歌舞于一体的大型集体歌舞。 舞厅一般选在大而平坦的草坪上,四周用栅栏围成一圈,东、西、南各各有一门作为入口。 舞厅中央应立一座高大的“木脑石洞”牌坊,上面绘有各种图案和舞蹈。 路线地图。 舞蹈开始前,要举行仪式,鸣枪放炮。 以步行舞为主,领舞者带领舞队按照特定的路线图旋转进出,舞蹈中载歌载舞。

龙洞歌:“龙洞歌”出自景颇族载瓦语。 景颇族大山语称“恩其恩康”。 中文译为“矛舞”。 这是景颇族在长辈去世后白天进行的丧葬舞蹈。 跳。 舞蹈时间限于早上和晚上两个时段。 主要舞者是三名成年男子,手持长矛和小钹。 他们首先在死者家里的室内跳舞。 与此同时,一人带领众人在庭院户外跳“目瑙舞”。 当天,三位主舞演员从室内跳到室外与大家见面并跳舞。 舞蹈风格简洁朴素,带有浓郁的神秘气息。

恩岗寨:出自景颇族大山语。 扎瓦语称“谢诺”,译成中文为“盾舞”。 它是景颇族传统丧葬舞蹈之一,是在有威望的老人去世后跳的。 有四个人在跳舞。 舞者们左手持盾,右手执长刀。 四个人互相跳舞。 他们先在死者的家里跳舞,然后从屋里跳到院子里,不断地挥舞着长刀左砍右砍,意在为死者的灵魂驱鬼开路。 舞蹈每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发出一阵火药枪,以增加气势。

金寨寨:“金寨寨”源自景颇语,是景颇族最高级别的丧葬舞蹈。 “金寨寨”只有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因正常疾病去世后才能跳。 这种舞蹈只在葬礼的最后一天表演,参加人数从两人到八人不等。 舞者们赤身裸体,腰间只系着野藤叶,头上戴着面具。 他们的身体和四肢暴露的部分都用黑白颜料画有图案,装扮成男性和女性。 他们双手握着木棍跳舞。 他们手持铁矛或木矛,模仿鸟类和动物的动作。

刀舞:景颇族民间舞蹈。 有“拳嘎”和“拉拳嘎”两种。 “拳嘎”比武术形式更重要,步伐稳健扎实,舞姿低沉,斩击有力,前后攻防实用性都很强。 “波泉嘎”是剑花的意思。 舞步比“范拳嘎”更加轻盈、灵活。 剑动作轻快,手腕动作多。 表演中注重情感的结合,动作流畅优美,情趣欢快。 有单人剑舞、单人剑舞、集体剑舞等多种形式。

经过漫长的原始时期,景颇族民间舞蹈随着景颇族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及与周边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而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但这种发展演变大多着眼于内容,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现在的歌本歌以及整首歌曲中的农业生产和房屋建筑内容,反映了景颇社会的早期阶段。 农业社会的生产条件。

景颇族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南迁后,他们接触到了当地的傣族、傈僳族、汉族。 他们不断吸收外来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丰富自己的民间舞蹈。

全曲吸收和借鉴了傣族的象脚鼓,并将其融入到本民族的舞蹈中,创造了具有景颇族风格和特色的“象脚鼓”。 丁歌是吸收傈僳族的“弦子舞”并与景颇族自身内容相结合而形成的。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2204.html

(0)
chanongchanong
上一篇 2024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