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中秋节、月光节、月夕、秋节、中秋节、拜月节、月母节、赏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于天象崇拜,由古代秋夜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中秋节”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这一天举行的。 后来移至农历八月十五。 有的地方把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 天。 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拜月、赏月、吃月饼、玩灯笼、赏桂花、喝桂花酒等民俗习俗,一直传承至今,绵延不绝。很长时间。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流行于汉代,定型于初唐,流行于宋代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体,其中所蕴含的节日元素大多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圆圆的月亮作为人们团圆的标志,表达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心情,祈求丰收、幸福。 它已成为丰富多彩、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受中华文化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历史
起源
中秋节是古代祭天敬月习俗的残余。 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期间,是古代的“祭月节”,中秋节就来源于传统的“祭月节”。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与太阳是一样的。 这两个交替的天体成为了先民们崇拜的对象。 中秋节起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是中华民族拜月习俗的残余和衍生。 祭月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习俗。 其实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祭祀“月神”的活动。 据考证,“祭月节”最初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这一天。 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后来历法一体化,改用农历(夏历),于是“祭月节”移至干支历初二。 第十四节气的“秋分”调整为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体,其中所蕴含的节日元素大多有着古老的渊源。
发展
中秋节起源于天象崇拜,由古代秋夜祭月演变而来。 月亮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我国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祭祀“月神”的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秋分”,就是古代的“中秋节”。 中秋节在汉代就已盛行。 汉代是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时期。 各地文化的交流导致了节庆习俗的融合和传播。 “中秋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 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据说是周公旦作的,实际上是两汉之间写的)。 相传先秦时期就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祭好皮毛”、“秋分除夕(拜月)”等活动。 据记载,汉代还有每逢中秋或立秋给老年人厚饼的敬老活动。 金代也有中秋赏月的文字记载,但并不常见。 金朝时期,我国北方还不太盛行中秋节。
中秋节在唐代左右成为官方认可的全国性节日。 唐代时期,中秋习俗在我国北方流行。 《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唐代长安地区十分盛行中秋赏月的习俗。 许多诗人在他们的名著中都有赞美月亮的诗句。 并将中秋节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炼药、杨贵妃化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 ,使其充满浪漫气息,玩月亮的风潮开始流行。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整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要部分流传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成为民间常见的节日,农历八月十五被正式定为中秋节。 文学作品中,时令食品“糕如嚼月,馅酥香甜”。 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说:“中秋之夜,贵族门第张灯结彩,人们争抢酒家在月下嬉戏。” 而且,“弦重鼎沸,半夜附近居民闻笙芋声。云外。屋内孩童,婚戏通宵;夜市情侣,至于理解。”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 随着岁月的流逝,世俗对这个节日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功利性的崇拜、祈祷和世俗的情感与愿望构成了普通百姓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式。 明清时期的赏月活动中,“果饼必圆”,各家各户都要在月出的方向设立“月光位”、“祭月”。 卢启宏《北京岁花记》记载:“中秋之夜,人们立月宫符,其上象人立,院中置瓜果,饼上画月宫蟾蜍,男女礼拜烧香。《帝都风景》也说:“八月十五祭月,饼必圆,瓜须用歪齿分,花瓣须刻如莲花。 ……如果女人重归平安,这一天她就会回到夫家。”他说,这也是团圆节。
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拜月、赏月、吃月饼、玩灯笼、赏桂花、喝桂花酒等。 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历久不衰。 中秋节期间,云雾稀少,月色明亮。 除了赏月、拜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外,有的地方还有舞草龙、建宝塔等活动。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成为我国南北各地中秋节必备的习俗。 除了月饼,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之夜的美食。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