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上元节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及翻译: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孤山小镇的人都老了! 他会打鼓和吹笛子,但也加入了农桑社区。 火冷,灯淡,霜露,雪云朦胧悬于野。

【笔记】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因有赏灯的习俗,故又称“元宵节”。

⑵钱塘:指杭州市。 三五夜:每月十五的晚上,这里指的是元宵节。

⑶“昭建”句:描述杭州城元宵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景象。

⑷帐:指元宵节期间富裕人家挂在堂前的帷幔。 香麝香:指富裕人家的帐篷底下飘出阵阵麝香味。 麝香:麝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

⑸“庚午”句是指江南空气清润,马匹无尘。 唐代诗人苏巍巍在上苑有诗云:“暗尘随马,明月随人。”

⑹山城: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热闹。 只有农家乐才能有鼓笛乐声。 社会:乡村节日、祭祀活动。 《周礼记》:“各国祈田,吹‘宾牙’,击土鼓,享天真。” 王维《凉州郊游》:“啸伊犁社,啸鼓赛田神”。

⑻“昏”句:意思是密州的元宵节很冷。 不仅没有笙箫,连灯光也没有。 荒野上空只有云彩悬挂着,充满了意义。 蹲下来,靠近一点。

【欣赏】

这首诗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时。 全字以粗笔勾勒,捕捉了杭州和密州在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节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场景,流露出作者的向往以及对杭州的最初想法。 当我来到密歇根时,我感受到了孤独。

这首诗题为“密州上元”,却是从钱塘上元之夜写成的。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在这里度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节的特点是“灯”。 东坡用“钱塘三五夜灯火”一语来凸显元宵节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出月光的洁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然而,圆月的光辉和元宵节的灯火璀璨,却吸引了全城男女老少前来观赏。 元宵节是宋代非常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上游人如织,男人们载歌载舞,盛装打扮出门。 难怪东坡有“月光照人如画”的诗句。 这些仍然是市场里的游客。 至于有钱人过元宵节,还有另外一种排场。 作者的一句“吹笙香,吐帐下麝”,描写了杭州官宦之家过节的奢华场面。 “马随无一丝尘埃”,改编自苏巍巍诗《正月十五夜》,对“暗尘随马,明月随人”进一步描述游客动态。 说“无尘埃”更说明了江南气候洁净湿润。

上栏描述的是杭州元宵节的景色。 笔者此时刚刚来到密州任知县。 恰逢元宵节。 他看着街上的灯笼和月亮,以及从中衍生出的想法。 词句虽不多,但也“有声有色”。 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织,充分表现了杭州元宵节热闹繁华的景象。

夏缺描写的是密州上元时期。 “孤山城里的人都老了”这句话一闪而过,让心情陡然变了。 用一个“寂”字,将《钱塘三五夜》的热闹场面全部转移到面前,与密州上原形成鲜明的对比,描绘出上原的孤独和苍凉。 ,密州。 不加任何言语,我就感到寒冷和荒凉。 结语“火冷灯稀,霜露雪云悬田”。 不仅写了密州寒冷的气候,更让人感受到了环境的开阔和荒凉。

作者“曾面临改变大海的困难”。 他在杭州见过上苑的热闹,但当他看到密州上苑的时候,却感到荒凉。 更何况,这次他是从杭州调到密州的。 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心情也完全不同了。 首先,密州并不比杭州好。 它贫穷、劳累、粗陋,缺乏江南诗意。 更让他感到“孤独”、郁闷的是,这里连年发生蝗灾,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作为一个爱民的官员,他怎么能幸福呢? 这位上任时年仅四十岁的“特使”不禁感叹自己“老了”。 元朝之夜,他正随意行走,忽听笛声鼓声。 他走过去,看到村民们正在举行社祭,祈求丰收。 农民祈求丰收的景象和笛鼓声让笔者久久不能离开。 直至深夜,“火冷灯淡霜露”。 郊外红云缭绕,烟霞如雪。 “茫茫雪云野下垂”这句表面上看似凄惨,实则表达了他内心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收”的喜悦之情。

苏轼的歌曲《蝶恋花》确实是一首“写实”的作品。 表达了他对“每一个耳目所触动的人”的真情,表达了他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内容和笔墨不拘泥于常规规则,表达自己的思想。 想法一到,笔就跟到那里,他们自己做,不请人干。 这句话运用了过渡、对比等构图手法来反映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1337.html

(0)
chanongchanong
上一篇 2024年3月3日
下一篇 2024年3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