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幸福时,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混淆了这些概念。
有时候,当我们谈论幸福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快乐;
其他时候,幸福就是价值。
快乐和价值可以概括所有的人生追求。然而,很少有人只追求两者之一。
享乐主义这个词的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仅仅享受它是不够的;它必须被称为一种主义,从而赋予快乐本身以价值。另一个极端就是以苦为乐。代表人物是颜回。 ——人难以忍受,回来后的喜悦不改。
大多数人对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感兴趣,因为他们需要两者并统称为幸福。幸福是快乐和价值的总和。
现实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就是两人关系的倾向。要么幸福远大于价值,要么价值远大于幸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继续享受乐趣并努力工作,但我们的幸福感却从来不高。
我认为快乐和价值之间的平衡法则是最明显的。当人的一生中快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如果这些快乐不能被赋予价值,痛苦就不可避免地会逐渐来临。这就是极乐导致悲伤的本质。 —— 作为一种生来就有价值需要的动物,人对快乐的容忍度是有限度的。是的,除非你能把快乐转化为价值。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经常在网上展示吃喝玩乐照片的人,潜意识里就面临着这种转型需求。
当我能够促进我对快乐的追求并被别人接受时,我的快乐就转化为价值。网络上流传最多的谎言不是谣言,而是捏造的耸人听闻的故事。主题都是积极向上的,但内容都是编造的,有些情节的编织水平很高。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谁会热衷于编故事呢?
这种想要用感动我、感动你的故事的心态,就是将幸福转化为价值的要求。创作者应该是常年以各种虚构场景自娱自乐的人。他们厌倦了这种方式。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沟通来获得价值感。
为什么快乐和价值有着如此对立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很简单。关系学派认为,人类心理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自体和自体客体。自我需要的满足就是幸福,价值感就是自我客体需要的满足。弗洛伊德的观点更简单,本我和超我的需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两种需求被体验为自己想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
在心理咨询中,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按理说我应该知足”。我总是要面对,什么是合乎逻辑?按照谁的逻辑?显然,问题在于我们总是无意识地借用别人的价值标准。这些标准通常是非常正确的。关键是它们没有真正被你消化,所以不能给你带来快乐。如果我们不能察觉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反过来质疑原来正确的价值标准,并认为道德的滑坡就是源于此。归根结底,道德首先并最终体现为一种心理能力。
快乐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的最高追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差距。但在精神疾病的状态下,两者就会显得截然相反。
有这样一个女孩,长期关系不好。她行为的问题是,一旦建立亲密关系,她就会欺骗她。起初,她把责任归咎于对方,但后来她发现,自己已经不能把责任归咎于那个男人了。最后,她的解释是“我在情感上没有安全感”。我的解释是,你认为你的快乐没有价值。
她父母之间的关系一直很不好。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并成长在一个人际关系失败的家庭中,她就不可能高度重视情感。此外,这样的家庭中的父母常常嫉妒孩子的幸福,总是采用严厉的教育。以孩子幸福的名义破坏孩子的幸福,最终会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中形成这样的判断:幸福没有价值,因为它是错误的;谁给她长大后带来幸福,谁就一文不值。
事实上,很多中国家庭已经习惯了这种教育方式。
强迫孩子学习和训练技能更为常见。这样的父母很难想象,他们最终会毁掉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因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一生都会做一些他们本能讨厌的事情。而你想做的一切都意味着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当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涌向不值得的事情。比如传销以及各种以赚钱为目的的精神修炼,或许一个理智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如此笨拙的形式能够激起这么多人的热情?
狂热是由于笨拙,因为最初的正确内容的教育是以一种令人厌恶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早期的心理结构中价值和快乐是对立的,所以越是错误的事情他们就越喜欢;另一个原因是,参与的人多了,可以从外界给予价值。
像这样的荒唐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你越不喜欢一个人,你们就越有可能一辈子在一起;你必须讨价还价才能得到满意的产品,但受骗后你会保持沉默;你知道一部电影或一本书没有意思,但我总是要买它,但我却很吝啬,对我常年读过的文章连一句好评都没有,因为我觉得不值得。 —— 总之,凡是我发自内心喜欢的东西,都不值得,凡是让我厌恶的东西,都值得敬畏。然后,大家都在抱怨幸福很难找。
有时候我真的感觉中国的家庭正在千方百计地培养一个精神病患者。
神经症表现为长期的心理冲突,达到一定限度时,就是人格的分裂、瓦解。这就是精神分裂症。当一个人常年无法获得幸福的时候,也就是说,他不同意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他同意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他想做的。最有可能的后果就是走向极端。极端的心理状态就是完全偏执。只要我想做的事是对的,即使它会危害世界,或者我只做我应该做的事情,即使它会毁了我自己。通常两人会来回走动。
这可能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生命是否具有先验价值。以过于强烈的价值观虐待自己的人,普遍认为生命具有超越的意义,即与生俱来的意义。他们会说,我确实无法获得幸福,但我是为上帝或上帝的旨意而活。
我无法论证如此深刻的哲学问题,但我可以提供一个选择。 —— 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主流是存在主义,这是对这种先验意义的彻底否定。所谓“存在先于本质”—— 生命没有意义,你可以随便赋予它意义。
在东方哲学中,这从来就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所谓活在当下,就是你完全自由地赋予自己价值和意义,只要它能给你带来快乐。
仇恨的价值
在上一篇关于嫉妒的文章中,我提到嫉妒在我们的文化中是禁忌。另一个禁忌是仇恨,好像仇恨代表着错误和坏事。在描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时,只要发现仇恨的影子,似乎就应该尽力去除它。
我们知道,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有价值,那么仇恨的价值在哪里呢?
有一些特殊领域需要仇恨,比如军事和体育,因为这些体育需要加强反对。除此之外呢?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仇恨情绪时,我们如何理解它的价值?
弗洛伊德对爱与恨的描述很特别——
他认为,在婴儿阶段,人类只有幸福和痛苦的感觉,没有爱和恨。仇恨的感觉始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当宝宝意识到自己和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时,讨厌的感觉就产生了,因为此时外界的刺激让宝宝感到痛苦。
另一种说法是,宝宝在不断抛弃体内不愉快感受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客观世界,因为宝宝认为好的东西是属于我的,坏的东西属于外部世界。
总而言之,在婴儿最初的心理世界中,爱代表内在世界,恨代表外在世界。然而,渐渐地宝宝发现外部世界有一些东西可以带来愉快的感受,于是慢慢地爱与恨对应着痛苦与快乐,而不是以前的外在与内在。
简而言之,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仇恨的本质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
由此可见,人的理性是随着仇恨而增长的,因为所谓理性就是划定事物之间的界限。所谓“不断有欲望,才能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仇恨的价值。 —— 当仇恨作为一种感觉出现时,这只是自我将主体与特定客体分开的本能。
由爱产生的仇恨最常见的形式可以描述为:当一个原本是爱的对象带来持续的伤害时,本能就会通过仇恨将其分离。显然,此时仇恨的价值就在于自我保护。当然,我们常常只感到仇恨,而没有意识到自我保护的本能,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实际的顺序恰恰相反。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仇恨和生存本能之间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用剥夺代替仇恨,那么仇恨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的结论就不那么突然了。至少,仇恨可以确保它仍然是一种关系;相反的是自恋关系,严格来说这根本不是一种关系,因为它是一种单人的表现。
夫妻吵架吵架才叫夫妻这句话很有道理。用心理学的方式来形容,适度的仇恨有助于爱的长久,因为爱唯一的缺点就是它与死本能结合在一起,而恨唯一的优点就是它与死本能结合在一起。与生物本能的结合。
爱与恨的交织,保证了爱情的长久。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类始终处于一体的状态,那是不可想象的,除非全人类都达到了人与自然统一的高度。所有精神病患者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无法长期离开母亲的身体,从而无法实现人格独立。
这样的人在后天的亲密关系甚至社会关系中总是无法确定合理的人际界限,因为潜意识里他觉得每个人都是父母,都想与每个人融为一体。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早期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交往中没有充分感受到爱,所以他一生不敢不爱(他必须取悦父母),更不敢恨。
因此,正如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恨的价值一样,我们也不能高估爱的价值。这取决于具体情况。那么,我们的文化鼓励不仇恨是错误的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是否应该鼓励它并不重要。与其说我们应该鼓励不要仇恨,不如说我们不应该鼓励对仇恨的痴迷。你所爱的人离你太近,阻碍了你。如果你推开他一点,那不是问题;但如果你一直推他直到他摔倒,那就悲剧了。 —— 仇恨只是推开。
在实际心理生活中,无法阻挡的仇恨是原始仇恨的叠加;你越是逃避仇恨,越是责备自己,仇恨就越会持续下去。你越压制仇恨,仇恨就会加倍。例如,当一个人憎恨自己的父母或爱人时,如果他不认为这种憎恨首先是一种本能的避免伤害,然后责怪自己不爱自己的亲人和爱人,那么他一定会用双重的爱来爱自己。这样做。补偿,往往会让自己继续受到伤害(因为伤害的关系没有改变),由此产生的仇恨会加倍。或者,当我们将仇恨解释为失败时,仇恨会导致不足感,进而导致自责。
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释放的仇恨最终会回来加强爱。说白了,爱与恨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用爱来直接化解仇恨是错误的。这样做的后果只是火上浇油。
从恨到爱的过程中,省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允许自己的恨,了解自己的恨,尊重自己的恨。 “敢爱敢恨”这句话具有积极肯定的倾向,这是绝对正确的。不敢恨的人,也就不敢爱。
注:这里所说的爱是指情爱,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与精神上的爱不同。
如果您对此类内容或其他内容感兴趣,就关注——吧
原创文章,作者:xiaob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12102.html
用户评论
一别经年
幸福和仇恨,两个看似对立的词,却能碰撞出深刻的思考,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识爱人心
仇恨的价值?这真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婉笙歌
幸福和仇恨,也许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如何看待它们。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猫腻
仇恨可以让人变得强大,也可以让人迷失自我,它的价值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傾城゛
这篇文章引发了我的思考,幸福究竟是什么?仇恨又是否真的有价值?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山远黛
仇恨,也许是通往幸福的反面,但它也可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仅有的余温
幸福和仇恨,都是人生的宝贵体验,我们要学会如何平衡它们。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知相惜
仇恨的价值,也许在于让我们认识到幸福的可贵。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忘那段似水年华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对仇恨的理解也各有差异,这篇文章引发了共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若他只爱我。
仇恨的价值,也许就是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嫣婉语
这篇文章太棒了,它让我对幸福和仇恨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幸福和仇恨,都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要学会如何面对它们。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长裙绿衣
仇恨的价值,可能在于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愁杀
幸福和仇恨,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接纳它们。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仇恨,有时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但它也有可能让我们迷失自我。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绝版女子
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幸福的思考,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独角戏°
仇恨和幸福,都是人生的体验,我们要学会如何从中汲取教训。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初阳
幸福和仇恨,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如何平衡它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逾期不候
仇恨的价值,也许就是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神经兮兮°
幸福和仇恨,都是人生的宝贵体验,我们要学会如何从中成长。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